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线下慈善超市门庭冷落,南京秦淮区一项创新聚人气 慈善超市上网,省下房租发“福利”

时间:2019-04-25

中国江苏网讯 “因为拆迁,原来的‘慈善超市’关门大吉了。”南京秦淮区红花街道的一位社工说起这事,却一点也不“心疼”,反而有如释重负之感。“以前开了也没多少人知道,现在我们办起‘网上慈善超市’,火了!”这番话折射出当下各地“慈善超市”叫好不叫座的普遍困境。红花街道今年3月推出“e慈善”项目,为办好这一民生工程打开了新思路。

靠政府“输血”,

“慈善超市”门店仍冷清

“这是做慈善的还是卖东西的?是专门针对贫困户吗?普通人能进去吗?”在南京大石桥小区里一家“慈善超市”门面前,市民冯先生提出一连串疑问。相比于对门小卖部顾客进进出出,这家慈善超市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慈善超市”的惨淡并非个例,经营不善已成普遍问题。

“慈善超市”最初的模式设计很美好,在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物品的同时,面向市民销售平价商品,“自我造血”创造利润,实现“收捐—救助—盈利—再救助”的良性发展。最高峰时,南京全市慈善超市数量达120家,可实现街道层面全覆盖。但市场很残酷,散落各处的“慈善超市”知名度小、货品相对单一、顾客太少、维护成本高。一味靠政府“输血”走不远,“慈善超市” 纷纷关门,一度锐减到40家。随后,各个街道社区开展“自救”,寻求社会组织托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南京全市仍保有90多家“慈善超市”。

在拆迁之前,红花街道的“慈善超市”原本设在大明路。辖区里最远的广洋社区居民来一趟,坐公交要花二三十分钟。“老百姓离得远,知道的人少,有时一天只有几个顾客,货品卖不掉不少都过期了……”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副主任刘曦坦言:“慈善超市如果不创新模式,做小活不了,做大死得快。”

转向“轻资产”,

省下成本补助困难户

风光里社区69岁的瞿阿姨告诉记者,她每月退休金3200元,要养活她和残疾的女儿。因身体不好她很少出门,更没去过慈善超市,但家门口社区里新装的这面电子屏给她带来了“摸得着”的实惠。红花街道的实体“慈善超市”虽然关门了,但每个社区服务点多了一面“e慈善”液晶触摸屏。这个线上“慈善超市”货品琳琅满目,货源直接对接一家大型商超,再也不用担心货品“放过期”了。

“原来线下开‘慈善超市’,房租装修要花20万元,雇两个人一年开支起码10万元,物料花费一二十万元。如今我们不占场地,不用掏钱铺货,这些花费都省下来了,全部用于帮助低收入群众。”红花街道工委书记还建军介绍,街道给城市特困、低保、低收入等6类困难人群发放电子购物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把惠民资金花在刀刃上,实现精准帮扶。有了这笔补助,困难居民可凭手机号登录买东西,商品在平价基础上再打六折。目前这一网上“慈善超市”上线试营业一个月,受助对象下单达12217元,街道补贴6915元。

“不用居民跑,东西新鲜品类多,街道还给补贴,经我们一宣传,社区里的低收入群体都很感兴趣,纷纷下单。”风光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芳平说,居民线上下单后,超市会把货品配送到所在社区,社工负责把东西送上门。目前,秦淮区正计划推广红花“e慈善”这一“轻资产”运营模式。

慈善蓄力,

筑成一个睦邻互助圈

激活居民“购买力”的同时,红花“e慈善”平台还成功为社区找回了“注意力”。除“慈善超市”外,平台上还设有爱心义卖、便民预约、乐活补给、求职信息、睦邻互助等八大功能。线下网格员摸排民情,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在“乐活补给”一栏中发布爱心认捐事项。如今,爱心助餐项目最火。网格员张丽发布消息:“龙苑新寓居民吕某某,今年83岁,独力照顾智力残疾的小女儿……希望有爱心人士能给母女二人提供爱心午餐。”爱心人士许丹科随即“下单”,捐款1850元,为母女俩解决了全年的午餐问题。

“线上‘爱心义卖’,辖区内很多企业都表示要参与,包括洗车店、早教机构、家具卖场等,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在平台上义卖,所得汇入慈善超市账户,专项用于扶贫助困。”刘曦说,以往企业捐献物资囤积在仓库等处,供需不对接最后只能“落灰”,如今在“e慈善”平台“上架”,很快就可以实现“货款两清”,形成良性循环。

下一步“e慈善”项目将接入手机端,让更多人更方便地逛“慈善超市”、认领“爱心项目”、参与社区互助。

记者 仇惠栋

  • 上一篇:泰州海陵“人才丈母娘”拴心留人
  • 下一篇: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