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唯一获得者刚刚21岁 技能人生再迎“高光”时刻

时间:2019-04-29

4月28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荣誉“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得主宋彪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也成为今年江苏该奖唯一获得者。刚刚21岁的宋彪,再次迎来自己技能人生的“高光”时刻。

奔跑,每一条赛道都会有奖牌

2017年10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19岁的宋彪登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担当与朝气。

“2014年,中考成绩出来,我的分数比普通高中分数线只高了几分,上不了好高中。”宋彪回忆道。

宋彪从小喜欢拆装一些钟表和小器械,暑假去爸爸工厂帮忙时,他特别佩服那些技术工人,能利用手中工具“变”出一个个漂亮的零件、组成一台台灵活的机器。他决定选择上技校。“人生有很多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一直走下去,总能找到靠谱的路。”得知儿子选择技校,宋彪的父母犹豫之后最终决定支持。“爸爸告诉我,如果拿不好笔杆,就一定要拿好工具。他期望我有责任、有担当,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宋彪回忆道。

入学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后,宋彪就读于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一学期,宋彪成绩并不算好,从文化课学习转变到技能学习,他一下子还不适应。于是,每天课后的下午4点到6点半,他都会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弥补知识空白;老师下班了,他就把车间钥匙借过来,找机会反复操练。

每当做出一个新零件,宋彪都感觉新奇、兴奋,充满成就感。有一天,当他审视自己刚完成的作品时,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它光洁的表面上,那种美好一下子击中了他,这是一颗匠心最初的萌芽。

攻坚,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汗水

在央视一档节目中,宋彪用电磨笔现场在蛋壳上刻字。这般游刃有余的操作,来源于平时稳扎稳打的训练。焊接、应用锉刀、钻孔……每个技能都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

“比如用锉刀加工零件,需要做出一个平整的圆弧,非常考验手的平衡度,我差不多练习了一个学期。再比如练习手枪钻钻孔,一共十几个尺寸,为了保证精度,每个尺寸我每天都要练习三四十个,每周练习两三天。”如今,随便哪个尺寸的钻孔,宋彪都可以一遍成功,这个水平,一般的技工很难达到。

老师看宋彪勤奋,推荐他参加省里举办的第一届技能节活动。他每天比别人多练习两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最终在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从2016年起,为准备世界技能大赛,宋彪连续两个暑假都没有回家,顶着酷暑高温,在车间里一练就是一天,汗水湿透了防护服。有一次因为疏忽,宋彪的脖子被电弧灼伤,老师让他回家休息几天,但他仍然带伤坚持训练了一个月。装配与调试是他们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宋彪经常反复练习直至深夜,以至于后来在选择垫片时已不需要量具,他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判断厚度。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选拔赛的机会。

进入国家集训队后,在大半年里经过多次淘汰选拔,宋彪始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最终成为代表国家出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唯一正式选手。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比赛赛程为4天,在最后一天,宋彪遭遇一大意外——大赛组委会前一天对他的计时出了点问题,少计了半个小时,当天比赛中他将比其他选手晚半个小时开始。看到其他国家的选手已经开始操作,宋彪感到一阵阵紧张和焦虑。就在这时,出发前中国代表团动员誓师大会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平静下来:“克服眼前的不利和困难,坚持到底,才能不辜负祖国的期望!”

宋彪迅速对原计划做了一些调整。重新回到赛场,他加快操作节奏,发挥出平时训练中的最好水平,第一个完成了规定的竞赛模块,最终夺得金牌,并赢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追梦,为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

一手捧着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一手抱着“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在转身面向全场观众的那一刻,宋彪纵情狂吼三声:“中国!中国!中国!”

回国后,宋彪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各种荣誉,记个人一等功,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并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合计奖励80万元。

宋彪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很多人觉得实至名归,他却格外谦逊冷静:“这说明,技能成才这条路,我选对了!接下来,我要踏实走下去,用自己的努力阐述工匠精神、践行技能之梦!”

目前,宋彪继续在学院的中德合作班学习,很快将前往德国深造一年,毕业时即可通过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职业资格认证。学习之余,宋彪时常回到世赛的训练基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师弟师妹们。他最为自豪的是,很多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从初入技校时的迷茫,到胸怀目标和梦想。

宋彪计划毕业后留在常州技师学院,当一名教师,帮助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的工匠、让技能荣耀青春。

在宋彪看来,五四精神薪火相传,每一代青年都会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作为一名技能人才,他仍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开拓创新,“时代在发展,我们年轻人为祖国做贡献的方式,是用科技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为国家走向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杨频萍

  • 上一篇:扬州再生水利用了不得 一年省出一个半“瘦西湖”
  • 下一篇:常州工业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 “企业上云”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