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从4月上旬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近40名记者兵分16路,深入大江南北,从一个个点感受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彩脉动,以锤炼“四力”、提升本领的生动实践,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专栏,向您汇报各路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生活的精彩收获。
塑料抗菌剂、塑料耐冲击改良剂、塑料黑色母……4月18日,记者走进宿迁耿车电商产业园展厅,正中央摆着一排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这些曾经也是耿车镇河水的颜色。将过去的“伤疤”放在最显眼位置,耿车人就是想时刻警醒自己。
2016年初开始,耿车全面整治淘汰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仅两年多,耿车已初步完成“凤凰涅槃”——去年全镇GDP达32.1亿元,比2015年增长61.5%;居民可支配收入18769元,比2015年增长30.7%。
如此快速而华丽的转身,耿车人是如何实现的?
铁腕整治,打破一半人的旧饭碗
提起耿车镇,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耿车模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耿车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回收加工废旧塑料,逐步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全镇1.1万户3.8万人中,有3471户2.5万人从事垃圾加工,每年约有150万吨塑料垃圾涌进耿车。
“全镇都是‘塑料味’,我们身上也是,到市里办事,就凭我们身上那股味,人家就知道我是耿车人。”当时经营一个塑料加工作坊的张坤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我也知道污染大,都不敢让孩子住家里”。
废旧塑料加工附加值低,污染却很高,这样的“耿车模式”注定不可持续。2016年1月,宿迁市决定全面整治以耿车为中心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截至当年6月底,耿车全镇取缔堆货场59个,拆除废旧塑料加工设备3100台,外运废旧物资40多万吨,清理垃圾超过15万吨。
壮士断腕取缔废旧塑料产业,意味着全镇一半以上人口突然没了“饭碗”。
“整治一结束,我们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当时他们一个月内就组织12场招聘会,邀请各路企业前来招聘,不少人进厂打工,但没过几个月,又陆续辞职回到镇里,“我找了很多人谈,终于明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搞作坊,已经让创业融入耿车人血液,‘耿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业精神,这也正是耿车后来得以快速转型的基础”。
转型突围,“泥腿子”探路做网商
4月20日一早,亿淘家具厂里已是机器轰鸣。车间一侧整齐排列着8台白色机器,板材从一头放入,一两分钟后,另一头就会出来一块雕刻完成的造型板材。
见记者看得入了迷,今年68岁的老板邱永信不无得意地介绍起来:“这一排电脑自动雕刻机可是我的宝贝!”他2017年外出考察,发现个性化家具市场需求很大,果断引进雕刻机,生产定制家具,同时还引进环保PVC板材。说着,他拿起一块绿色PVC板,放到鼻子前猛吸一口气,“你过来闻闻,没有一点味道”。去年,邱永信家的网店销售额达2000万元,刚开网店那会儿,他怎么也想不到规模能做到现在这么大。
邱永信是耿车30多年来不同发展阶段的见证者。1983年,他在全镇第一个做起废旧塑料加工,一直到2008年,他家的废旧塑料加工生意依然红火。但敢闯敢干的邱永信受邻镇亲戚启发,又在全镇第一个生产简易板材家具,并开起网店自产自销。
“当时很多人笑我,说我‘泥腿子’居然敢干‘高科技’。”邱永信回忆说,2016年全镇整治废旧塑料业时,他家的网店年销售额已近1000万元。很多被端了“饭碗”的村民来向他取经,他来者不拒,倾囊相授。
“亏得有老邱给我们探了路!”优之雅园艺老板张先进曾经是耿车塑料协会的会长,2016年,他关停塑料加工厂后,马不停蹄四处考察,在云南昆明一家园艺公司,他发现对方一天就能卖出30多万元多肉植物,觉得这个产业有前景,下定决心二次创业。刚起步时找不到销路,张先进学着老邱开起网店,“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在网上买东西”。如今,他创立两年多的多肉园,年销售额已达1200多万元,领跑本土苗圃。张先进也再次当上“会长”——多肉协会会长。
耿车转型刚起步时,很多耿车人都二次创业,不管是做家具还是种多肉,互联网都给他们打开一条新销路。耿车人就像曾经一家学一家干起塑料加工那样,又迅速“依葫芦画瓢”开起网店。全镇现有网店2759家,是全国3个实现“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之一,去年全镇网上销售额达50亿元。
“网红”“潮”涌,创新的路走不完
二次创业路上,耿车人紧跟产业发展脚步,走在潮流前沿。
“这盆‘玉女心’真的很不错,十块钱,要的小伙伴赶紧。”未进博雅园艺大棚,先闻直播叫卖声音。
上午12点,女主播马小英已连续直播4小时,但言语里丝毫听不出疲惫,她不断热情与网线那头的“粉丝”互动。手机屏幕显示,正有8000人观看直播,一条条弹幕迅速翻动,一般人早已眼花,但马小英有条不紊——调整手机摄像头角度、展示商品、介绍特性、报价、询问购买意向,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中间还不忘与“粉丝”调侃两句……
在耿车生态农业示范园里,随处可见像马小英这样的网红。“我们现在‘潮’得很!”育美森园艺老板李平说,2017年上半年,电商直播刚兴起没多久,她就在自家苗圃里搞起直播,因为“进场”早,迅速收获大量粉丝,如今她的网店直播平均在线观众有七八千人,每天直播6小时可卖出1万多元多肉。
销售手段创新的同时,李平还紧盯产业前沿,经常飞去多肉市场更为成熟的韩国考察,面对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多肉市场,她选择走高端路线,差异化竞争,苗圃内最贵的多肉单株价格达1.5万元,“现在有很多专业多肉玩家,就要高端货,跟盆景一样,不愁卖!”
已经两次创业的邱永信,最近正谋划着第三次创业。今年初,他在河北考察时,看中一款新材料,已经在筹备扩建厂房,引入新设备,全面进军定制家具领域,“活到老学到老,创新的路走不完”。
定制家具、高端多肉、网红直播……这些时髦词汇都成了耿车的新标签,也昭示着耿车“紧跟潮流”的发展新思路。
记者 季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