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从银行会计到模型大师 “南京老行当”经他巧手微缩重现

时间:2019-05-27

微缩模型小物件,可以开合。

陈和生老人在工具台制作模型。

陈和生,69岁,南京人,一位功夫了得的木质模型制作师。从银行会计的岗位退下来后,为了找回儿时记忆、重现老南京物件,也为了让下一代受教育,他自学微缩模型制作,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种类繁多、能拼能卸的形态逼真的南京老物件模型,比如旧时的老灶台、街头炸爆米花的炉子、碾子、街头茶摊、馄饨挑子等。不仅如此,这些微缩模型还能动,也就是说不仅外形逼真,其原来的功能也被很好的还原。

最初是为了让孩子受受教育

进入陈和生老人的家,桌子上、敞开的柜子里,都能看到他制作的精巧的微缩木质模型,看到这些缩小版的南京老物件,就犹如回到了那个年代。此时此刻,陈和生老人的家仿佛一座时光穿梭机,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历史。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花钱都大手大脚的,怎么说也不听,他们也不知道以前的生活有多苦,应该让他们受受教育,光口头教育不够形象,所以我就做出来模型让他们看看。”据了解,陈和生老人以前当过知青,上山下乡,干活劳作非常辛苦,他深知幸福来之不易,铺张浪费要不得。他也看不惯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口头教育得多了,孩子们就不耐烦了。于是,陈和生老人就开始把他以前在农村劳作时所使用的农器具挨个制作出来,有了模型,陈和生老人对子女的教育就形象多了,孩子们也能听得进去了。

制作老物件模型并不容易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陈和生对南京有难以割舍的热爱之情,他发现现在很多老物件都在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为了让后人还能看到这些老物件,陈和生老人开始动手制作南京老物件模型。但是,真当他动手开始制作时,困难来了。“你感觉到记忆里这些要制作的老物件很真实、很清楚,但是制作的时候你往往要考虑到其中的很多细节,有些物件内部的细节结构你也得完全明白,这就为制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据陈和生老人讲,他在制作水车时,因为水车的运转动力部分具体是怎么工作的、每个零件是以什么方式、什么方向安装的,他已经记不清楚了。于是他又重新跑到当初下乡的地方进行寻找,结果当地水车已经淘汰,被水泵替代。不甘心的陈和生老人找来了当地的几位老住户,靠他们的口述和他的草图,不断地修正,不断地征求意见,如此循环,最终,草图变成了详细的结构图纸,几位当地住户也都一致认可草图上画的就是他们所想的。“我所做的模型不仅仅是外观看着一样,内部结构和功能也和实物一样,要让人们看成是实物的缩小版,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节非常重要。”

“三无”产品受称赞

“我最喜欢刚才我给你展示组装的大灶台,我在插队的时候,每天一日三餐都由大灶来做,那时候靠柴火烧饭,经常米饭夹生,但米粒都是你一粒粒挣来的,夹生也得吃下去。现在的日子比当时好太多太多了。”陈和生老人在感慨当年生活时,又讲起了他小时候的事情。他小时候就喜欢制作模型,尤其是榫卯结构的模型,他的父亲喜欢美术和书法,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也非常喜欢这些,因此他拥有了还不错的美术基础,这些艺术上的熏陶,成为他日后能无师自通微缩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到一个平面,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三维结构,以至于到后来,人们发现我做出来的东西比例很协调,也很有灵气。”据陈和生老人讲,他的产品没有老师带他做,除了个别产品外,绝大部分产品没有图纸,也没有尺寸,全靠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即便如此,他现在做的170余件各式各样的模型摆在一起来看,整体依然看起来很协调,不突兀。

粗手细心成就精巧模型

“困难还是很多的,这些材料是木头而不是铁之类的金属,稍有不慎就容易折断或者把材料雕刻坏了,所以我每次制作都是非常谨慎、万分小心。虽然我的手比较粗,但我的心比较细。”拿街边炸爆米花的炉子为例,制作难点有两个,一个是炉子盖子的开合和拧紧都必须完全做出来,另一个是炉子的压力表的运作方式,这样的细节也要做出来。“我所做的爆米花机别看只有十多厘米,但是和真的爆米花机一点不相差。”

据了解,制作这些微缩木质模型,陈和生老人要使用手锯、钳子、锤子、电钻、电锯等几十种工具,做好一个模型,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个月。但陈和生老人表示,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一种对南京的情怀,他会继续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见习记者 刘通 摄影报道

  • 上一篇:紫金山天文台向现役军人免费开放
  • 下一篇:凉风送爽 本周享受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