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没有围墙的工厂”带动近10万妇女从业——小饰品,“玩”出大产业

时间:2019-06-08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睢宁县李集镇复兴路上的李集小学附近路边依然人头攒动。送小孩上学的妈妈、奶奶们三五成群,纷纷拿出工具,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串珠子、扎花……放学铃声响起,她们又麻利地收起手中的活儿,接孩子回家。

这是记者近日在睢宁采访时看到的一个场景。当地群众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马路边、广场上、自己家,一个个“没有围墙的工厂”里,当地留守妇女、孤寡老人们随时随地从事着饰品加工业。

“啥做工不做工的?就是玩玩儿的。”57岁的一里王村村民杨绪兰笑着说,等孙子放学,闲也是闲着。杨绪兰告诉记者,自己手慢,一天能挣40元左右;手快的,可以挣上百元。

这个被大家“权当玩”的产业——睢宁县李集镇小饰品加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经营户由当初的4家发展到现在镇内及周边800多家,带动近10万名妇女创业就业,年产值达70多亿元。

“李集镇加工的小饰品,有发饰、耳饰、腰饰、手饰、挂饰等多个门类200多个品种。”李集镇饰品协会会长赵光文说,小饰品加工方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由营销老板发料给经纪人(相当于车间主任),由其按“能”或按“需”分配给加工户,并负责最后收集结算。

在一里王村,经纪人许红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移动车间”,这些人大多数是村集中居住区老年公寓里的老年人。她每天来一趟老年公寓,收货的同时再发料,月底统一结算。“老人干这个,纯粹是打发时间、排遣寂寞,平均每人每月能挣600元左右,够他们日常用的了。”许红说。

在一里王村集中居住区老年房内,70岁的沈兰英正戴着老花镜手拿小胶枪,全神贯注地黏合小挂饰。“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家里剩我一个,与其闲着还不如找点活儿干。”老人说,有事做、不寂寞,一天还能挣20元左右。

一直以来,李集镇小饰品产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利润空间小,而要发展成大产业,势必需延长产业链、打造自有品牌。为破解小饰品产业发展瓶颈,2017年,李集镇投资2亿元,建造了占地125亩、总建筑面积为8.6万平方米的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集饰品加工、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电商培训、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培训了330人开办饰品网店。

在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岳峰饰品”展区,琳琅满目的头饰摆满了展示柜。据老板岳峰介绍,他店里的产品主要销往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目前在李集,像岳峰这样主打外贸生意的已有16家,年销售收入均超1000万元。

从“没有围墙的工厂”到现代化电商产业园,从“权当玩”的活计发展为70多亿元规模的大产业,睢宁县李集镇饰品加工产业“一不小心”就“玩”进了互联网、“玩”出了国门、“玩”成了大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通讯员 顾士刚 卓祖方

本报记者 李先昭

  • 上一篇:南京举行百名学者看栖霞活动
  • 下一篇:江苏首个农村党员干部纪法教育基地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