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无锡市梅村街道发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梅里遗址,经专家认定为商周时期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并出土大量文物遗存。
遗址的发现,说明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梅村地区生活,尤其是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关键地点发现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这为“泰伯奔吴”等历史记载提供了考古研究线索,意义重大。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敏 文/摄
百余件文物再现商周文明
据了解,梅里遗址主要分布在梅村街道泰伯庙和新友路之间、伯渎河沿河区域,面积达6万平方米。考古工作人员自去年9月起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和发掘零散分布的灰坑、灰沟、水井、建筑基址等遗迹近200处,得到了部分未被扰乱的地层堆积和遗迹资料,并获取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软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等文物。
“经过勘探,遗址分布面积6万平方米,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遗址。”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李永军介绍,“目前,我们已修复完成100多件(套)陶瓷器文物,陶鬲等很多具有中原地区器具特点。我们在不同遗迹中提取的三个碳样标本碳十四测年数据分别为3540±30BP、2540±30BP、 2150±30BP,对应商代、春秋和战国时期。”
经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论证,判断遗址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尤其是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关键的地点发现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与历史记载的“泰伯奔吴”“泰伯居梅里”等有一定的关联性。
计划建设梅里遗址展示馆
梅里遗址发现有什么意义?李永军表示,根据史料和文献,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后,以先吴文化为基础,开始引进中原文化,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独具一格的吴文化,“此次梅里遗址的发现,为文献和史料提供了考古依据,对探讨吴文化起源及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梅里遗址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据了解,无锡梅村街道已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部分调整梅里古镇项目二期规划,计划建设梅里遗址展示馆,实施原址保护展示,已委托国内权威文物保护设计专业机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展示馆概念性设计,方案已基本成型。
梅村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梅里遗址展示馆建设,按照文物保护规范要求,在展示馆概念性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展示馆建筑、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出土文物展览三个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工程实施,争取整个遗址展示馆项目在2021年完成并对外开放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