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雨水打在坑洼不平的水泥地上,形成深浅不一的水坑,路人一不小心就溅得裤脚都是泥。几辆私家车停在人行道上,压着路牙。这里是常州市天宁区兰陵街道工人新村第一社区,门口墙壁上挂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社区的服务项目:“45-55岁”人员办理社保补贴、8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尊老金、轮椅租借、律师每月咨询等。
这片居住区有着近70年历史,户籍人口3700多人,60岁以上的占33.6%。“从这里出去,拐个弯就是闹市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建新说,多数城市都有一处叫“工人新村”的地方,“我生在这里,现在依旧住这儿。我上了年纪,它也老了。”
社区在“衰老”,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老人多、外来人口多,狗也多,还有停车难、出门难、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关上门,过自己的生活,谁都舒服;打开门,问题不少。”一位社区居民告诉记者,去年这里发生一场火灾,消防车却进不来。
社区里的房子大多翻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墙体风化严重,外墙、护栏、屋顶檐口出现剥落开裂。社区第七网格网格长谷晔说,他们专门做了统计,发现情况最严重的是社区南面23栋-30栋。通过多方努力,维修工程纳入到市政府民生实事中,维修预算300余万元中90%由政府承担,剩余10%由居民承担。
小区整治、道路出新带来新气象,也带来不少顾虑。翻开7月的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登记台账,一笔笔记录着居民遇到的烦心事。“阳台墙面损坏,需要粉刷”“102室院子里堆满垃圾,天热有异味和虫子”“4楼下水管道落水口接入一楼院子里”……谷晔说,这些情况她都会一一记录下来,一方面和工程队沟通,要求整改;另一方面安抚好居民,承诺一定把问题处理好。“每周的工作例会邀请居民代表来参加,请他们提意见和建议,这样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没有物业的兰陵杰座油污遍地,社区想方设法找人清理,还以较低价格引进物业;社区南片3栋楼前路灯坏了,一个月不到就装上新路灯;下水道堵塞导致居民家屋顶漏水,第二天新管道就铺好了……通过网格走访,居民一桩桩难事得到解决,人们对社区网格工作竖起大拇指。最近,22-1栋迎来喜事,所有住户签字同意自筹资金装电梯,现在阳光权检测、水电气摸排、安装规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楼里住户很快就不用操心上下楼了。
“做网格工作,就是搜集民情民意,让群众有话跟我说,有事找我办,有难找我帮。”张建新说,他们把社区划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位网格长、1位专职网格员、20多位兼职网格员,服务300多户居民,工作由以前的专人单项、一岗一责向一专多能、一岗多责转变。同时,还将网格负责人和信息员的联系方式制成展牌,安装在网格醒目位置,向辖区居民发放“便民服务一卡通”。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却让居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诉求得到及时回应。“社区确实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很多老人都愿意出来做志愿者,为大家提供服务。”93岁的老人夏云秀说,暑假里她忙着开“四点钟课堂”,每天义务为附近的孩子补课。最近她在社区放了一块“夏老师义务婚介”牌子,做起红娘。她说:“我奉献,我健康,我快乐。”
老社区的“面子”越来越好看,社区治理如何更有效?走进社区的民情茶座,记者看到一张椭圆桌、几把靠背椅,墙角放着书报架,各式茶杯摆放整齐。“老人们大多独自生活,其实很孤独。一杯清茶,聊聊天,关系一下子就近了。”张建新说,每周五早上,网格员、居民、志愿者聚到茶室,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社区的大小事。茶座渐渐成为一个收集民意的平台,大家从以前的“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变成现在的“邻里一家亲、每周茶座见”。5年多来,茶座接待数百位居民和党员,收到意见308条,解决居民提议48条。
前不久的一次茶座上,有人提出“社区老人维修服务不方便,应该成立便民服务队”的建议。社区立即走访维修个体户,很快找来电力维修、管道疏通、家电维修、中介服务、修配钥匙等商家,他们都表示愿意为老人提供低偿服务。社区还向居民们提出设立10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想法,也得到居民们“双手赞成”。
社区成了老人们无话不说的地方,也为老人们保管着“最后的话”。7月,老朱在社区立下遗嘱,写明将其名下一套房产赠给孙女。老朱还请了两个街坊见证,郑重地摁下红手印。像这样的遗嘱,社区保存着几十份。“这几年老人们想开了,身后事一定得生前办。把遗嘱放在社区,社区当个见证,省掉很多麻烦。”社区居民何听秀老人告诉记者,年初她做了心脏手术后,一出院就到社区立了遗嘱,把房子分给两个女儿。
老社区的事看起来鸡毛蒜皮、东长西短,却格外地关乎居民喜怒哀乐。像张建新说的那样,“把居民请进来,我们走出去,社区的面子和里子,都要顾好。”
记者 倪方方
实习生 龚晓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