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两个跟农业、农民有关的场景令记者印象深刻。
一个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报道的盱眙龙虾节万人龙虾宴,3万人吃掉数十吨小龙虾,场面壮观。南京街头巷尾出售的十三香龙虾,价格普遍在每500克50元以上,且几乎所有供应小龙虾的餐厅生意都不错,夜晚围桌吃龙虾几乎成为南京餐饮界的一大特色,且逐渐蔓延到苏南其他城市和浙江、上海等地。南京乃至全省每天消费多少龙虾难以统计,不过,这些年来小龙虾价格逐年上涨成为“贵族食品”,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小龙虾是眼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农产品之一。
另一个场景是,记者在夏粮收购现场,见到一名种粮大户连续拉了4卡车小麦卖到粮站,他说,老天帮忙加上病虫害预防得力,今年小麦喜获丰收,这丰收来得有点意外,因为去年秋收后的播种条件很糟糕,原以为今年夏收肯定要减产。不过,即使丰收,亩均纯收益其实也不是很多,在300元到500元之间。
粮食丰收,当然是好事。但现在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很多国有粮库里还放着2013年的稻子,加上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这几年来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一直没有提高,粳稻的最低收购价还下降了。即使是丰收年,种粮的效益也被固化了,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对农民增收是不利的。因此,农业部门一直在呼吁调整结构,少种点大路货,因为这类粮食一般只能卖到国有粮库,价格是“限死”的;多种点品种好、食味佳的品种,这些品种可以卖到加工企业,卖出好价格。
更彻底的调整应该是瞄准市场上经久旺销的农产品展开。哪一种农产品没有经历价格上的大起大落、经久旺销?小龙虾无疑算一种。盱眙龙虾节办了17届,龙虾价格每年稳定上扬就是明证。我省金湖、盱眙、沭阳等地养殖龙虾的农民根本不愁销路,都是客商上门拉货,养殖龙虾的农民一直处在卖方市场的位置。如果担心不能在基本农田上挖塘养虾,那么,不妨采取稻虾共作的方式调结构。
稻田养龙虾比单纯种粮能提高多少效益呢?记者采访今年开始稻田养虾的一位种粮大户,据其反映,小龙虾一年可养两茬,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而往年他种一季麦一季稻,亩均纯收入有500元就不错了。也就是说,不算稻子的产出,光是小龙虾的效益就是单纯种粮的4倍。其实,这位大户说的养龙虾效益还是比较保守的。湖北潜江是全国小龙虾养殖规模最大的县级市,该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35万亩,其中稻虾共作面积31.5万亩,这几年来亩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半数农民因虾而富。潜江的龙虾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地头的鲜虾收购价比华东市场低,效益尚且如此之高,那么,如在江苏开展稻虾共作,收益可能还要高。
然而据记者了解,只有极少数大户走上了调整之路,绝大多数大户依旧走着一季稻一季麦的种植老路。一位乡镇农服中心负责人说,想让种粮大户改变种植模式,就像让足球队员改打篮球一样困难。因为种粮农民早已习惯于这种种植模式了,习惯养成后就难以改变了。这话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不过,难道农民不想增收吗?显然不是。记者在丹阳市采访过一位到湖北潜江考察稻虾共作的种粮大户,他曾想改变种植模式,但最终因缺乏养殖技术而放弃。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青虾养殖第一镇”溧阳市社渚镇,还是稻鸭共作推广比较好的丹阳市,最初都是个别农民率先调整结构,见到效益后,周边农民效仿跟进,规模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销售越来越顺。问题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领头人,多数农民对新型种养模式有着“技术恐慌”,这时候需要有人提供技术指导。谁能提供农民需要的技术呢?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由农民自己聘请技术人员、获得技术支持,这种方式适用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户,而面广量大的种粮农民获得新型种养技术,则有待于基层农技部门提供。
当然,基层农技人员在技术上也不是万能的,懂得养猪的不一定懂得养鸭,懂得养鱼的不一定懂得养虾。这也不要紧,可以通过将部分涉农财政资金转化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某一领域的“土专家”给农民提供技术帮助。丹阳那位曾到湖北潜江考察稻田养龙虾的种粮大户曾表示,如果能有一个懂得稻虾共作技术的人提供指导,他就会尝试在稻田里养龙虾。如果这位大户成功了,就能给周边农民起到示范效应,接下去的结构调整就会更容易开展。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