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台商论坛将于8月23日在淮安拉开大幕。
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300多个,形成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盘点走过14年历程的台商论坛,淮安市委常委、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唐道伦信心满怀地说,作为淮安台资主要集聚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借助“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金字招牌,瞄准聚力招商、服务招商“两大任务”,实施产业集聚提速、城市品位提升、民生福祉提档、干部素质提高“四大工程”,用3到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产业1个、300亿-500亿级产业2个、年销售超百亿工业企业5-6家,实现财政收入超百亿元,跻身全省开发区10强、全国开发区20强,谱写“转型升级、二次跨越”新篇章。
抓住项目“牛鼻子” 数量质量双突破
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0个,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工业应税开票增长15%,新培育工业列统企业25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初开出2019年度任务清单。
干起来,跑起来!大半年过去了,一条条纸上清单落地变成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总投资3.19亿美元的中性药用玻璃产品项目、总投资26.8亿元的智能消防芯片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铜锣湾广场城市综合体、总投资2亿美元的新加坡智慧建造产业园等接踵而至。截至6月底,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个,协议总投资额251.47亿元,“二次跨越”后力强劲。
唐道伦说,这些年,淮安经开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大陆台资集聚最快地区之一的背后,靠的是富士康、敏实、实联化工、鹏鼎科技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发区要实现“转型升级、二次跨越”,同样还是要靠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项目,牵动全局的牛鼻子也是项目,我们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首要战略,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一号工程,集中力量主攻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实现项目数量、质量的双突破。”
项目立起来,全局活起来。今年以来,全区“3+2”主导产业应税开票增长19.07%,总量占全区应税开票比重88%。电子信息产业增幅47.63%,总量占全区应税开票权重达34.43%,成为该区第一大支柱产业;盐化新材料产业一季度增长迅猛,二季度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增幅仍达5.09%;高端装备制造增幅10.75%,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增幅7.79%。
厚植营商沃土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离不开营商沃土的厚植。
8月9日,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审批服务进社区”活动走进韩侯花园小区。营业执照、社保等38项审批业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办,全天共为40余户小微企业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完成60项个体户营业执照、社保卡等审批事项的证照办理和发证。
这是继去年推出“2330”审批模式(开办企业从5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不动产交易登记从3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施工许可从5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后,开发区的又一创新之举。“把这些审批事项延伸至开发区全部的6个街道、42个村居现场办,就是最大限度地为企业送服务、为群众送方便。”
“要把环境打造好、把配套完善好、把服务落实好。”“围墙外事包办,围墙内事帮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开发区建立党政领导挂钩帮办责任制,和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区领导每人挂钩5-10家企业,部门挂钩重点企业,列统企业培育对象、省市重大项目、亿元以上开竣工项目、纳税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企业全部列入网格化服务。6月24日,开发区经济发展局邀请市港口物流集团主要负责人一行,为区内企业现场介绍水运业务情况、分析水路运输价格和优势,并为企业量身定制水运方案。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利益分开,情感不分”。开发区先后出台《企业服务标准30条》《调整网格化帮办服务》等4份文件,让企业轻装搏市场。在4月3日的全区经济发展大会上,21家企业获重大贡献奖、18名企业家获“杰出企业家”称号,开发区一次性拿出2284万元对他们进行重奖。
民生福祉提档多 民生保障温情浓
占地224亩的北京师范大学淮安学校高中校区,9月即将迎来首批师生。去年,北师大与开发区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北师大淮安学校,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所有基础教育。这所目标为全省知名、全国示范的窗口学校,让当地的孩子多了一个上优质名校的机会。
上海复星集团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投资6亿元,在开发区合作共建的三甲医院兴淮国际医院和体检中心,已初具规模;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七类人群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00%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资助;城乡居民大病参保率100%、医保备案结算率100%。
干部素质提高快马加鞭。4月,开发区“书记周末课堂”在市委党校开班,全区35名党(工)委(党组)书记、42名村(社区)党总支书记、76名机关支部书记悉数入校,以“头雁领飞”提升服务“二次跨越”的能力。不仅如此,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卫龙君说,全区33家单位的1261名干部职工还制订个人素质提高工程计划,各单位搭建“心语讲坛”“工余半小时”等各具特色的学习交流平台,形成联系业务自主学、专家能手带领学的系统学习模式。各单位就企业帮扶、征地拆迁等提出解决举措300余条,服务发展大局的水平大幅提升。
“四大工程”齐头并进,“二次跨越”成效初显。去年,开发区的企业税收、外贸进出口、工业用电等指标位居全市第一,综合考评实现“双进位”,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中跻身12强,全国排名跨入30强、位列第29名。
通讯员 王金 杭卫东 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