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新华人物】扎根基层22年,最美警花绽放社区居民心中——笑是走近百姓最好的“敲门砖”

时间:2019-08-20

清秀的面容,瘦削的身板,梳得整齐光亮的马尾,总是笑眯眯的眼睛,这是戴华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所有爱美的女性一样,戴华也格外珍爱她的一头长发,最近几天,她却咬咬牙把留了23年的标志性长发剪短了。

熟悉的居民见到戴华,都要吃惊地问一句:小戴警官,你的长发哪去啦?戴华笑着向他们一遍遍地解释:“脱发严重,不得不忍痛割爱,叫老朋友们都不要担心。”

扎根基层派出所22年,长期熬夜导致戴华落发,但她却在压力之下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创新社区警务工作。

不在社区,就在去社区的路上

立秋后的扬州,天气“热力”不减。8月18日早上8点30分,戴华准时走进江都公安局龙川派出所。

“我不在派出所,就在社区;不在社区,就在去社区的路上。”这是戴华的口头禅。利索地收拾好记事本和背包,吆喝一声“走着,去转转”,戴华又出发了。

“刚工作的时候,我总觉得警察形象很高大威严,所以不怎么喜欢笑,可后来成天和辖区的群众打交道,慢慢发现笑是走近群众最好的‘敲门砖’。”戴华自信地说,“而且我笑起来也蛮好看的嘛。”

戴华所在辖区东苑社区有1100多户人家,6100多常住人口,路边铺面200多家,小商小贩等暂住人口上千人。“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管起。”回忆起最初的信息采集工作,戴华忍不住皱眉。

她用了半年时间,专挑中午、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把43栋居民楼跑了3遍,手机上多了4000多个居民的手机号码。

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2014年开始,戴华在人口密集的小区门口、路口办起“流动警务室”。一把遮阳伞、一张办公桌,在一个个休息日,她为居民办理身份证、户口,开展各项咨询服务。她的“流动警务室”成了居民家门口的“110”。“不用打110,有事就找戴华。”社区居民卞婷婷说,这句口头禅大家都知道。

日复一日的社区走访中,“警花戴华”的形象已深深扎根附近居民心中。她辖区的百姓有个形象的比喻:“戴华就像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我们都是在这大树下乘凉的。”

6年前,戴华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退伍老军人丁增明生活很困难,便做出“老人以后由我负责”的承诺。因为这一句承诺,多年来,她就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老人,数次将老人从生死线上救回。

戴华的丈夫徐春富是江都区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在妻子的影响下也加入爱心活动,免费为老人检查身体、治病换药。夫妻俩这一干就是6年。

两千多个日夜,戴华每年坚持为老人过生日、除夕一起吃团圆饭,个人资助老人2万多元。她还动员社会力量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理发、换药、送餐、洗被褥等服务,募集善款和物品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丁老的生活条件。如今,老人逢人便夸:“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戴华这个好女儿!”

织密为民服务三张“网”

戴华的办公桌抽屉里,静静躺着5年来淘汰的8部手机。精通网络新型警务的她,还是个自带流量的“网红”。

在微博上输入“龙川警花戴华”,便可看到戴华的个人主页。这个2013年注册的微博,已发布信息200多万条,“社区民警戴华”话题阅读量高达1.4亿人次。

微博,仅仅是戴华开展工作的网上阵地之一。2013年起,她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织密社区平安的防护网、幸福群众的支助网、失联亲友的团圆网。

“你好,我们在雄都饭店周边发现一名走失的老大爷,看到手环上留了你的号码。”8月11日晚上,正在吃饭的戴华接到报警,马上放下碗筷,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经过查询系统比对手环上的编号,老大爷很快回到了家中。

这个外表像只“时尚手表”的黄色手环,正是戴华的创新设计。手环正面印有编号,表链上印有“请帮我联系家人”几个字,在上面留下戴华的联系号码,她自费定制了2000个手环,送给辖区老人、敬老院老人。如今,戴华发明的黄手环已在扬州、泰州等省内多地得到推广。

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戴华在扬州首创警务微博、空中巡逻网、空中警务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务模式。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造出社区、移动、网络相结合的“3D警务室”,全方位服务社区群众。她通过网上和志愿者提供治安线索200多个,协助破获6起刑事案件,抓获两名外省逃犯。

戴华积极推动在社区重要路口和背街巷道安装123台监控探头,“织密一张网,监控全天候”,助推东苑社区率先创成江都技防入户示范区。

呼应和满足群众对亲友团聚的美好生活向往,戴华积极投身“互联网+寻亲”。多年来,她通过遍布现实与网络的志愿团队,让分别34年的浙江战友聚首,使离散39年的兄妹重逢,帮助离家60多年上海老太落叶归根,让失联51年的好同学、好姐妹聚首相拥,帮助136对失散已久的亲人圆了“团圆梦”。

“这辈子还是穿警服最合身”

戴华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出警时,因为协调不了群众矛盾、控制不了现场局面而哭鼻子的场景,当时感觉对不起自己这身警服。如今的她,已是远近闻名的“铿锵警花”。

回望工作这些年,思维在变、方式在变、平台在变,但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

关爱帮扶困难群众,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连续8年名列江都社区民警综合考核第一……工作这么多年,戴华有一个信念从没动摇过,那就是:承诺给群众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答应帮扶的人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帮到底。

“最近,我们正在抓紧打造24小时智慧警务室,未来会给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警务服务。”因为爱钻研、爱创新,46岁的她常常有重新出发的感觉,浑身充满了动力。她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我也不是什么事都能搞定,几年前我就想给黄手环里加上定位器,并且不断学习这方面的技术,但凭我一己之力,确实很难办到。”

戴华想为辖区里的失智老人们再多做一些公益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但都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停滞不前,这也成了她 “工作清单”上重点任务。

“一粒种子的价值,昭示生命不息的全部。”这是戴华最喜欢的一句话。

如果不做警察,你会不会是一名教师?一个花店老板?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戴华对着镜子“扑哧”笑出声——

“我这辈子还是穿这身警服最合身,这就是咱的初心与使命啊。”

记者 林元沁

  • 上一篇:南京网民与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共话创新 种好“三棵树” 厚植“创新森林”
  • 下一篇:4000场宣讲播撒理论火种——记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姚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