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俺们村这些年的变化可大了!”初秋,新沂邵店镇沂北村村民肖志勇在自家门前打理紫薇,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村里这两年环境整治搞得好,原先的臭水塘变成了公园,乡亲们茶余饭后有了遛弯聊天的好去处。
近年来,沂北村因地制宜、全面打造生态村,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村”,获得省“生态村”、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那么,沂北村从前是啥样?那还得从厕所说起。
“一池三改”,
迎来两次“厕所革命”
走进沂北村,村道干净整洁,处处绿树掩映,河道内大片莲叶叠翠交织,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坐落在丰沛的苗木中,隔一段路便设有小型公厕。
“2001年,村里还全是土路,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村民自己垒的厕所、猪圈、草垛,一到下雨天,粪水顺着土路到处流,环境极其脏乱差。”沂北村党支部书记陶加龙告诉记者,省里推动新农村建设,2006年沂北村赶上了“老村庄改造试点”这班快车,成为新沂市第一批改造村,并争取到政府20万元的资金用于村庄建设。
沂北村计划先修路,头等要事就是组织村民清理各家门前侵占道路的厕所和猪圈。路修好后,全村又统一建厕标准,村民每家每户出1000元,村里补贴2600元,用于开展“一池三改”,即沼气池和改灶、改厕、改圈,新厕所建在各家门口,与之“标配”的还有一个规定面积的猪圈和沼气池。
肖志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猪1年能赚4000多元,猪圈和厕所的粪便流到沼气池,使用沼气日常生活还能节省一笔家用。“全村铺上了水泥路,厕所、猪圈也规整了,村容为之一新。”
2017年,随着村经济发展,原来的猪圈逐渐被村民废弃,沼气池也大多停用,沂北村又迎来第二次“厕所革命”。村里用一年时间,拆除400多处厕所和猪圈。随着村地下排污系统完善,这次新厕从户外转移到了户内,家家用上了卫生便利的冲水厕所。而清理出的公共空间,变成了户户门前的小花园和村道两侧的绿化带,并由村里统一种植花木,所得利润村民和村集体“三七分成”。
特色定位,
“小厕所”融入“大棋盘”
记者走进位于沂北村村部旁的一处公厕,七八个平方米的空间内设有4个蹲坑,水箱定时冲水,天气虽热,但公厕内却不见任何蚊虫,也无异味,十分整洁。
“目前我们全村共有12个公共厕所,这覆盖率比城里都高哩!外地游人夸赞我们村设施齐全,公厕功不可没!”沂北村的公厕保洁承包人童万生自豪地说。
“厕所看似小事,却是关系到我们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一环。”陶加龙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是沂北村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他们聘请专家编制了《沂北村村庄规划及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我们尽全力将规划落到实处,努力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
发展乡村旅游,光有“硬件”还不够,还要有特色产业。“我们村依托邵店镇花木之乡的优势,全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陶加龙说,厕所、猪圈整改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腾出了大量公共空间,近年新增200多亩公共土地加入苗木种植,不仅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还实现每年村集体收入增收40余万元。
李艳宾是村里的花木种植大户,村集体空间整改后,他承包了308县道沂北分段两侧的900多米航道树,共种植1000余棵乌桕和2000余棵合欢。“这些乌桕是3年前种下的,当时买树苗才18元一棵,如今已经长成12厘米粗直径的成树,现在这样一棵乌桕市场上能卖到700元。”
“两笔账”,
乡亲为何都“买账”
从2006年至今,沂北村共算了两笔账:一笔是建户厕、建猪圈;一笔是拆猪圈、建公厕,陶加龙坦言,2017年第二次整改时他颇有压力,怕乡亲们有意见。然而事实却让他喜出望外,村民与村党支部齐心协力,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2006年,市里拨的村庄建设资金还未发放,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已经先铺了出来,老百姓们都很高兴:“下雨天脚上终于能不沾泥了!”他们找到陶加龙提议说:“村里的土路太脏,能不能都修成水泥路?”彼时,村内资金不足,陶加龙和几个村干部想办法:“先让各家各户把门前的厕所、猪圈清出来,钱不够就打砂石路!”
紧接着,村里新路验收成功,上级鼓励:“哪个村干得好资金就倾斜给哪个村。”有了政策支持,沂北村党支部班子的干劲更足了,带领全村上下一条心,大家加班加点拆厕拆圈,一条条村道被风风火火清了出来。只一年时间,村里十几条路全部实现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治理好了,下一步怎么办?”陶加龙思考如何鼓起村民钱袋子。说干就干,村支部党员下苏南、走山东,找来了反季蔬菜种植大棚这一适合沂北村的特色农业产业。
“一开始农户们犹豫不敢尝试,我们就组织乡亲们去各地实地考察;农户们怕不懂技术,我们就请来专家答疑解惑。”陶加龙说,为了让这个项目落地生根,村里专门从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钱,给每个承包户补贴9万元,就是为了让乡亲们放心大胆地去干。
承包户李大勇之前在外地打工,听闻家乡的变化,他决定返乡创业。如今在家门口致富的李大勇告诉记者,单是他承包的一个棚,今年的纯利就能达到10万元。“如今村里环境好了,生活质量高了,明年我打算再承包一个棚,日子就更有盼头了!”
“目前增加集体收入还是我们村发展的难题,沂北村交通区位不好,不利办厂,村里这些年建设的刚性支出大,管理也需要花费。”陶加龙说,给乡亲们打造一个美丽家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村党支部的长久目标。
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不仅仅是一个“回得去”的家园,还是一个令所有人艳羡驻足的“桃花源”。
本报记者 岳 旭 李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