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全省优秀音乐教师参加研修学习为孩子写歌——为儿歌创作插上数字化“翅膀”

时间:2019-09-12

中国江苏网讯 秋季学期开学后,徐州丰县大沙河镇中心小学音乐教师侯永艳,承担了一项新工作——根据农村小学生喜好,使用数字化技术,创作适合儿童传唱的儿歌。

今年暑假期间,来自全省8个设区市的优秀音乐老师齐聚一堂,参加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儿童歌曲创作与数字化制作人才培养研修班。集中培训之后,他们又接受60天的网络函授继续教育,并将在年底举办优秀儿歌作品音乐会,发行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儿歌。

网络神曲充斥校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三到五年级学生很喜欢唱歌。但他们唱的要么是几十年的老歌,要么是网络上传播的各种‘神曲’。”侯永艳来自乡村音乐教育一线,她提出疑问,在音乐市场愈发繁荣、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新儿歌创作似乎被彻底遗忘。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文化馆馆员们纷纷拿这首《学猫叫》举例,它听起来似乎充满童真童趣,但实际表达的却是成年人的爱恋情感,歌词格调不高,不宜在校园传播。教师们还表示,每年组织音乐会演,除了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数鸭子》等老歌外,适合选用的歌曲屈指可数。

泗洪县实验中学教师叶长浩说,学校为解决孩子们对经典老歌不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小班化音乐教学,开展新儿歌创作实践。请学生评判歌词、尝试谱曲,他们一起尝试创作儿歌《我给爷爷背唐诗》,深受学生喜欢。

“基层音乐教师缺乏歌曲创作专业知识,特别是对后期制作、成曲、数字化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叶长浩提出,“孩子喜欢欢快的节奏,配器多使用钢琴;若遇到舒缓旋律,大提琴就不可或缺,但这些条件基层很难满足。”

新儿歌为何屡屡“失声”

参加研修班的学员,有不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或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徐州幼专音乐舞蹈系副主任韩坤介绍,集中学习,针对的正是新儿歌创作推广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即现代化程度不够,推广遭遇瓶颈。

“创作儿童歌曲,首先要结构简单,适合儿童传唱并便于教学。”韩坤举例说,动画片《熊出没》主题曲《勇往直前》,旋律优美、歌词丰富,但喜欢看的低龄幼童不会唱,高龄儿童对节目接受度不高,自然遭到冷遇。徐州音乐制作人杜红星也认为,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首先要明确创作音域。比如,3至6岁幼儿音域适合1个8度;6岁到学龄4年级可向上调整2到3度。

孩子是最挑剔、也是最“干净”的听众,他们的耳朵不会说谎。儿童作曲家龚耀年呼吁,儿歌创作者要童心未泯、充满活力、适应时代、紧跟文化。

徐州幼专音乐舞蹈系副教授高志建议,把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相结合,对基层教师开展儿童歌曲创作和数字化音乐制作培训,加深对儿童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理解,同时提高学员创作和数字化制作能力。

为创作插上数字化“翅膀”

为年轻的网络“原住民”写歌,创作更新迭代的速度似乎远远跟不上。专家们表示,只有借助互联网,才能将新儿歌的文化价值变成实实在在的感知和体验。

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殷剑钢提出,我省基层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对儿歌创作全流程有所了解,特别需要掌握数字化制作、传播方法。全社会对新儿歌的创作关注度逐步升温,出现不少优秀的儿歌作品。比如,每月一期的《儿童音乐》杂志,每期均发布优秀作品30首以上。

“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儿歌创作。行业亟需解决的是筛选与传播渠道的瓶颈问题。”高志认为,音乐教育从业者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提高数字化创作和传播能力。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内容生产者。江苏艺术基金会项目特别安排,重点向学员传授先进的MIDI音乐制作技术。目前学员已初步掌握电脑、音乐软件、键盘、音源、调音台等相关设备的使用,结合和声学、复调、配器法等音乐理论对作品进行创作、编曲、配器的能力。“掌握数字化创作软件的教师,只需一台电脑,相当于拥有一支专业乐队。”高志说。

记者 李 刚

  • 上一篇:一家祖孙四代接力参军报国 “光荣人家”一门八个兵
  • 下一篇:公务用车再念“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