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这段日子,阜宁县吴滩街道邹圩村四组村民彭守琼一扫愁云,每天走在上班路上,脚步也轻快了许多。“丈夫和公婆身体都不好,这几年,为照顾家庭和孩子,我无法出去工作,全家就指望每月千元的低保过日子。”不久前,31岁的彭守琼经村干部介绍,进了家门口的瑞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总算喘了口气。”
低收入农户,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补齐这块短板的有效途径是扶持引导贫困主体就业创业,稳收入,增信心,不掉队。盐城现有低收入农户中,劳动力人口2176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3%。“如何挖掘这部分人的潜能,将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我们多管齐下,因人施策,探索促进低收入劳动力有业就、能就业、就好业、能创业的好路子,让他们在家门口‘端起饭碗’。”盐城市人社局局长嵇红梅认为,政府发力精准,低收入农户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为陪读家长打开就业之门就是一个好路子,彭守琼就是以陪读家长的身份进的厂。“陪读家长的工作时间是弹性安排,他们每天可以接送完孩子后再来上班。”瑞龙电子生产经理朱海英说。“作为‘阜宁县就业扶贫基地’,瑞龙吸收了8名低收入农户就业,政府为此补贴企业1万元。这笔钱瑞龙转身补贴给了每位低收入农户。”在阜宁,像瑞龙电子这样的企业有50多家。阜宁还在许多学校周边开设“陪读家长作坊”,带动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和陪读家长在家门口谋得更加稳定的生活。
就业不离乡。相比走出去就业,大多数因缺少文化、技术的贫困人口希望留在家乡,挣钱顾家两不误。于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担当,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即“建一处车间、进一家企业、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的扶贫新模式。
第一次走上生产线,拿到4000多元工资时,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低收入农户冯达明挺了挺腰板,感觉离“摘帽”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家中老人瘫痪,冯达明只能陪伴左右,当地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安排他到就近的合森工艺制衣公司扶贫车间上班。如今,制衣、分拣成为冯达明的“主业”。
在响水,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劳动力达用工总数20%的企业,将被政府认定为“精准扶贫就业车间”,按实际招用低收入户劳动力人数,以每人每年5200元标准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为低收入劳动力缴纳的社会保险集体部分,全额由财政补贴;每吸纳1名低收入户劳动力,可办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利息由财政负担。如今,响水县共设立“扶贫就业车间”24个,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400余人,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还带动周边3130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务工就业。
送岗位也送培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送技能培训下乡”比以往更接地气,除家政服务和常见工种外,培训内容还涉及木工、电工、瓦工,贴地服务贴近了农村实际需求,让更多农民能就近就地学技术、可就业。目前,盐城已累计培训低收入农村劳动力1.64万人次,兑现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
“老土麦黄鸡”是上好的滋补品,但繁殖率低,一只老母鸡一年只“抱”一窝鸡。滨海县正红镇的阿香原本家境贫困,在外学会人工孵化苗鸡技术后,回乡创业,项目就是“老土麦黄鸡”。没有启动资金,人社部门提供5万元政府贴息创业资金。很快,阿香用机器孵化出12000只鸡雏,几天便销售一空,第二批8000只也迅速收回成本。目前,阿香扩建了厂房,并带动周围贫困户共同致富。
以本土资源发起小本创业,最终做大做强,阿香没想到,滨海县大淤尖村村民陈万九也没想到。“一个小粉坊,老少四口人,每年加工菱藕、首乌粉,净赚30万元。”小粉坊、小海鲜、小苗圃、小箱包、小排档,被称为滨海最拿手的“五小”本土创业项目。如今,“五小”创业项目遍布滨海16个镇区296个村,盐城市对这类群体实行场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成功带动就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并通过鼓励引导能人返乡带动与小本创业扶持并举,仅滨海县就有900多名创业有成人士,与有志创业的低收入农户结成对子。
无论是为“陪读家长”开小灶,还是开设扶贫车间,培植小本创业,盐城从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出发,广辟蹊径,精准施策,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有了稳稳的“净收入”,幸福感日益增强。
记者 卞小燕
通讯员 蒋兴和 夏恒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