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南京女孩拍摄“走私精子”的故事

时间:2019-11-03

近日,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6级剧作方向研究生郭依菲所创作的纪录片《生于意志与硝烟》在第十八届北京电影学院ISFVF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荣获最佳纪录片奖。引人注目的是,该片的现实意义,以纯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触碰心灵的故事,打动了评委和观众的心。

记者张楠

纪录片讲述了什么?

那里的孩子如何生于“意志与硝烟”

在巴以地区,上百万的巴勒斯坦人被抓进过以色列的监狱服刑,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面临20年或更长时间的终身监禁。夫妻间的探视或被完全禁止,或在为数不多的探视中被禁止任何身体接触。

在巴勒斯坦,至2019年夏天,已有67个孩子通过“走私精子”的方式出生。犯人将精子从监狱中以特殊的方式交到妻子手中,妻子通过人工授精手术延续后代。这是一片长期被战争冲突笼罩的土地,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关于维护尊严的斗争,这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此重获生存的权利。

为何要拍这个片子?

聚焦三个家庭记录女性独有的力量

郭依菲是南京人,谈及为何会做这部片子,她告诉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从一条新闻上,一位外媒摄影师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报道。首先触动我的,是他们为了家庭、生存、尊严、后代而不顾一切作出的努力。宗教、国度、种族在这里都是不重要的,我所希望探讨的,是一个关于人类为了延续生命、依靠自己的意志而突破困境的故事。在此,纪录片有着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真实的力量。”

本片的主要叙述声音来自女性。在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与敌方斗争的不仅仅只有男性,巴勒斯坦的女性们也以母亲的角色参与了战斗,她们用自己的坚韧,以及女性独有的力量突破着困境。

如何将一个因政治环境而产生的故事脱离政治来讲述,是这次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我努力地将故事主线聚焦在三个家庭中,通过三位母亲的角度进行讲述,从生存权益、家庭情感、对自由的追求这几个方面来探讨。”

拍摄经历

跟拍采访: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语言的沟通

回顾拍摄时遇到的困难,郭依菲说,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通过线索找到这些“走私精子”的家庭,说服他们拍摄花了半年时间。“在巴勒斯坦,官方用语为阿拉伯语,遗憾的是我不会说阿拉伯语,而当地英文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我的片中人物们也都不会说英语。语言上的问题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剪辑,自始至终都在给我的制作增加难度。语言问题同时也将其他原本很小的困难放大了不少。”

在与主角们面对面采访的过程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连接。但在跟拍他们的日常生活时,翻译时常会影响到主人公的自然动作。在经过三到五次这样的情况之后,“我决定在除了采访以外的拍摄中都不带翻译,大多时候只能靠肢体语言和我在当地现学现卖的基础阿拉伯语词汇进行对话。无法与拍摄对象沟通显然留下了不少的遗憾,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变成了一个完全的观察者,以纯粹客观的视角记录主人公生活中的动作,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也是一件好事。”

纪录片中,她拍摄这些在“走私精子”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多细节动人。比如从来没见过爸爸的孩子,在每天早上去幼儿园之前,会亲吻爸爸的照片;当孩子出生时,人们会载歌载舞举行庆祝活动,虽然整体氛围很压抑,但仍有生活的一抹亮色和暖意。

后期剪辑:

在反复研读中,真正深入理解人物

在她看来,相比剧情片而言,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是更加重要的创作阶段。确立故事主线、建立人物、主题表达都将在这个阶段完成,是一个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剧情片在剧本阶段已经完成了故事与人物的搭建。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中期拍摄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调研、了解拍摄对象和事件真相的过程,而真正深入理解人物和故事,并从中找出主题表达的工作则放在了剪辑阶段。

“在后期阶段中,我通过对素材的反复观看,对采访内容的研读,得到了在拍摄时所未能达到的新的理解。”

为什么会选择纪录片这种形式?

就像经历一场旅行,找到情感上的连接

纪录片的创作充满着不确定性,也许正是这种现实的不确定性给了创作者更多的探索空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和体验式旅行的性质很相似,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背包客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原因。

“对我而言,制作纪录片就像经历一场旅行一样,并且,能在那些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中找到彼此情感上的连接,是创作和旅行带给我的非常美好的事。如果幸运遇到触动人心的故事会继续拍摄下去。”她说。

从锁金村一小到宁海中学,到去上海、北京读书学编导专业,再到目前进入央视干编导,长相秀气的郭依菲就是一个特立独行、敢想敢做的女孩。大三时,她拍过一部微电影《桔子》,形容未成熟的爱情就像青涩的桔子,上线一个月也有一百多万点击量。还有一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讲述一个小偷的故事,已经开启关注特殊人物命运的创作路径。

学习之外,她去过几十个国家旅行。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些国家的文明冲突、人物的命运成为她关注的对象和创作的素材,也注定了她的创作视野开阔。在她看来,“旅行也许是了解世界和认识自己最好的方式。”

1991年出生的郭依菲只身前往中东拍摄,父母不担心吗?答案是必然的,但她的做法是“把什么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机票都买好了,出发前才通知父母。反正告诉他们也不会同意,哈哈。”

纪录片为谁而作?

那些在困境中无处发声的人渴望和平却都无可奈何

翻开她的获奖履历:2019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作品最佳纪录片,第十八届北京电影学院ISFVF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最佳纪录片,第三届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评优单元,郭依菲钟爱纪录片这一影像记录形式。

郭依菲上一部纪录片作品《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讲述了一个11岁的阿富汗少年沙普尔因战争而受伤之后的生活。无论是《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还是这次的《生于意志与硝烟》,片中的主角们都被迫地生活在战争环境下,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渴望和平却都无可奈何。

“相比为观众拍摄,我更希望我的作品是为我的主人公而拍摄,为了和他们有着共同经历却无处发声的人而拍摄。”

这样的电影“不卖钱”,也很难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对于生命和不同生活的关注充满了意义。郭依菲笑说,所幸这两部片子都靠得奖的奖金收回了成本。

  • 上一篇:仪征市大仪镇将廉政文化建设向乡村延伸
  • 下一篇:300警力凌晨出击!南京端掉51个传销窝点,涉案1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