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如何增强城市“新陈代谢”活力,规划专家建言:针灸式介入,让城市有机生长

时间:2019-11-08

中国江苏网讯 从城中村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城市工业遗产的开发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从黑臭水体的整治到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当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议题。

6日的南京城市规划行业学术年会上,如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高质量发展,成为焦点话题之一。来自规划业界和学界的专家们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阶段,针灸介入式的城市更新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推倒重建式的大规模更新,这是一个总的趋势。

城市更新

新与旧要建立动态平衡

“城市更新是个规律。一个城市从诞生、发展、衰落到更新,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城市到了一定阶段必然面临一些调整。当下则进入了一个城市更新的时代,更新的量会越来越大。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下,城市也只有通过更新才能获得更多资源,提升品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阳建强这样说。

“我们这些规划师刚工作时做出来的东西,现在回头看有些已经不行了,所以我跟儿子开玩笑说,将来他的大学专业就选爆破吧,老爸当年盖的东西,若干年以后你再把它们炸掉。”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刘晶晶如此生动地阐释城市的新与旧。他说,城市是有机生长的,这一块新的做出来,那一块又老了,要基于人的需求来不断推进城市更新。

具体到近年来所做的城市更新项目,阳建强认为,南京在很多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南京城墙沿线的整治改造,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提升了功能,方便了周边群众,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另外,南京很早就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前不久也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等,为后续的城市保护更新奠定了基础。他说:“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阻止和消除城市衰退,通过结构与功能的不断调节,增强城市整体机能,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平衡。”

“我们正在做南京梅园新村的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它其实就是一项城市更新。在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之后,产业、科技、生活都要回归城市。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空间、形象空间的更新提升,还要更多地回归于城市的产业经济和市场活力,同时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更加宜人的高品质精致活力街区。”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说。

变“穿衣戴帽”

为小尺度“针灸式介入”

正在南京市南湖社区进行的“宁好莫愁”项目,就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前沿实践。该项目的牵头人、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红杰所长介绍说,1985年底竣工的南湖片区,占地面积达68.85万平方米,当时是为解决下放人员回宁的住房问题而建的,因为面积大、居民多、配套设施完善,曾经是江苏省第一小区。30多年过去,这片社区如今也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

从3月份开始招募成员,到目前基本完成设计师团队的组建,并将各位设计师与社区对接,划定责任范围,由设计师们对各自的承包社区进行调研,提出更新构想。“宁好莫愁”项目的目标,是将南湖片区打造成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质、有温度的新时代社区更新样板,传承历史文脉、激发社区活力、提升人居环境和转变人际关系。

“我们的重心放在微空间、小尺度、针灸介入式的改造,在保持原有大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以一系列的小场景改造来持续提升社区的品质。比如,为社区里的儿童设计友好公园,就请儿童们参与进来,搜集孩子们的想法。这样的设计是见物、见人,它是多专业协同、全过程陪伴式的。” 刘红杰举例说。

据悉,传统意义上的老旧小区出新,大多采取“穿衣戴帽”式的标准化设计和建设,缺少居民参与互动,也缺乏微空间的精品设计。“宁好莫愁”的探索则以共同参与为特色、以针灸式介入为手段,以微公共空间为突破口,进行精耕细作。

“这个项目把学院里的研究,转化成支撑城市高品质发展的行动,体现了规划师、建筑师们的用心。” 南京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晓华对此评价说。

南京颐和路街区

“微更新”提升开放度

在名城保护中,南京共有10片历史文化街区,除了高淳老街之外,其他9片都位于南京老城区,其中居住型的有3片,包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夫子庙等商业型、文化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居住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度在哪里,业内一直存在困惑。”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规划师童本勤说。

“明清看北京,民国看南京”,南京聚集度最大的民国建筑群就是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那里共有280多幢建筑,其中220处是文保建筑,很多是名人故居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资源很多,但是这些建筑都在院子里,百姓进不去,看不到。而且这些建筑承担着居住功能的,经过70年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停车等基础设施也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最重要的民国文化对外展示的名片,是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城市特色发展的理想场所。我们从2017年承担了颐和路公馆区这个项目,总的规划思路首先是整体保护,完全按照当时的路网格局、院落格局,保证历史建筑的居住主体功能,然后适度有限地开放院落,进行有机的、渐进式的微更新,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有序利用,总体就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同时更加关注活化利用。” 童本勤说。

据悉,规划团队共选出了76处拟开放院落,未来全部实现后,颐和路片区的开放度将从目前的16%提升到31%。一个意境“简、雅、文”的南京民国文化生活体验区,值得大众期待。

记者 刘玉琴

  • 上一篇:海安爱凌村:“三走联动”打造新农村好风景
  • 下一篇:快递业将迎来绿色“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