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以前我们家住在天桥附近自建的两层小楼里,房子是30多年前建的,地势低,夏天下雨屋里会进水,晚上都不敢睡觉,不像现在的新房,到处亮堂,居住条件与之前比真是‘天上地下’。”住在徐州市玉棠苑E地块保障房小区的陈士兴激动地说。
“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朴实的住房愿望。记者近日从省住建厅了解到,自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14.37万套(户),640多万群众像陈士兴一样“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今年我省计划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22万套、基本建成11万套,8月底已率先在全国提前完成全年棚改任务。截至10月底,全省今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54万套,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11%;基本建成14.52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2%。
“期待早日住新房”
“我们一家三口以前住在40多平方米的老式小楼中,空中蛛网杂乱,化粪池漫溢恶臭,环境脏乱差。”近日,在南京市秦淮区中牌楼一期保障房项目部门前,64岁的徐睦邻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在住了20多年的地方,从旧房搬进新房,迎来居住环境的大变样。更让他欣喜的是,老街坊老邻居都在附近,还是能经常见面。“真是赶上了好政策,期待早日住进新房。”他高兴地说。
这种惊喜,居民张建感同身受。“以前我们一大家子共8人,住在自建的四间房中,住区巷道拥挤、脏乱,上厕所都得去公共厕所。只能说有个住的地方而已,根本没法谈环境。”张建说,去年9月启动征收后,他很快便去签约交房搬家,按相关政策,他和妻儿每人能分45平方米,想到一家三口可以住进135平方米的新房子,就充满了期待。
负责项目征收和建设的南京越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莹说,经过前期调查,为给居民最大实惠,中牌楼棚户区改造选择原地安置居民。主城区原地安置比较少见,征收启动3个多月,居民便全部完成了签约交房。为尽早让居民回迁,一期近400套安置房正紧锣密鼓施工,将于2022年底竣工交付。
南京市房产局副局长赵书健介绍,南京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实行就近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优先考虑就近安置。异地安置的,会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合理规划选址,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
注重品质,打造人性化居所
记者近日来到徐州市玉棠苑E地块保障房小区,只见幢幢浅棕色的住宅楼整齐排列,离大门不远处便有一个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小花园,分类垃圾箱、无障碍坡道等人性化配置在小区中随处可见。徐州新盛彭寓置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周广照说,该保障房项目共分为4个地块,除了云龙桂花园还在施工建设外,其他3个地块目前已交付使用,2600余户拆迁居民迁入了新居。在建设中,他们致力于为居民打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间,不仅强调住宅的均好性,还在建设中引入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将多种绿植有机组合,营造出郁郁葱葱的生态景观,小区绿化率达30%。此外,小区还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区域内降水用于小区日常绿化灌溉、场地浇洒和洗车,为居民打造宜居之所。
为让居民住得舒适,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建设保障房时,越来越强调品质和精细。“南京保障房参照中高端商品房住宅区的标准建设,贯彻节能、节地、环保、方便、惠民的原则,以提高入住居民舒适度和满意度。”赵书健说。
“虽然棚改安置房属于面积有限的节约密集性住宅,但设计标准不低于同类商品房。中牌楼保障房建设,我们全部按中高端商品房住宅区的标准建设,绿化率达30%,容积率分别为2.0、2.4,希望给百姓一个真正舒适满意的居住环境。”陶莹说。
居住便利又幸福
近日,徐州翠屏山片区征迁改造项目指挥部,大大的公示栏上,公示着各家拆迁安置信息。指挥部不远处已经开始拆迁,这个近年来徐州实施规模最大的单体保障房项目,涉及居民3980户,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征收总成本约85亿元,周边配套有一流的医院、学校和商圈,高铁、地铁、主干道汇集于此,交通便利,建成交付后,拆迁安置百姓便可入住这个安居乐业的新天地。
今年70岁的陈士兴,已提前享受到住进新房的很多利好。在搬进徐州玉堂苑E地块保障房小区后,他每天早晨5点多便到小区公园锻炼身体,晚饭后也喜欢下楼转转,再也不用受过去住区没路灯、晚上黑乎乎一片的困扰了。地铁站、公交站、农贸市场、超市等配套,家门口一应俱全,“去哪里、买啥都方便,真是说不尽的好。”陈士兴说,他和老伴现在住的是两居室,搬进新房后,添了电视、冰箱等家电,生活越过越讲究。
“近年来,在棚户区改造中,江苏特别注重优化选址,以就近安置为主,并同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省住建厅住房保障与住房改革处处长唐宏彬举例说,南京市鼓楼区作为老城区没有空间安置,迁建的地方除了生活配套,还考虑建优质的医疗、学校等。徐州市用棚改区的空间建了医院、公园等,提升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原本脏乱差的城市面貌。
记者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