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江东时评:让创新成为 “双11”的鲜明底色

时间:2019-11-12

袁 媛

中国江苏网讯 “双11”是购物节,也有网友调侃这是“数字”节。计算怎么买最优惠,这是“数学”;掐着点买买买,这是“时间”。买完核对账单制定还款计划,这是“会计”;闲暇之余看看新闻——今年“天猫双11”销售额用了1分36秒突破100亿元,63分钟59秒突破1000亿元——这是“统计学”。有人说,管它是购物节还是“数字”节,过瘾就行,但不妨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购物体验吗?

“双11”购物节,到今年已经走到了第11个年头,这个人造节日在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越来越漂亮的销售数据形成对比的,是购物体验似乎变化不大,优惠难算、物流难等、实价难降等问题仍然让不少消费者抱怨连连。随着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趋向饱和,长远维持“双11”购物节的活力也成为各大电商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增量市场潜力的迅速消耗,发挥购物节的“头雁效应”,市场主体应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提升消费体验上下功夫。

用购物节的集中折扣刺激消费,效果很直观,缺陷也挺明显。蜂拥而至的订单,必然带来商家和服务提供方处理效率的下降。消费一集中,体验自然不佳,黄金周各大景区人挤人、人看人的场景就是最直观的注解。为了缓解集中出行带来的困扰,我们把黄金周从两个减少为一个,增加了一些小长假,同时致力于建立健全职工年假体系。同理,提升电商消费体验,也应当纾解集中化的趋势,把消费者的购买力平缓地释放出来,让“车流匀速”代替“峰谷不均”。

然而现实困境是,各大电商都不会主动放弃在“双11”“收割”消费能力。这不难理解,消费者每年花在电商购物上的预算是有限的,倘若他们养成了在某一天集中消费的习惯,对商家而言这一天就成为一个必须去“蹭”的热点,否则就意味着把市场份额拱手相让。明知集中购物会带来不少困扰,却没人有勇气从中抽离,这就是典型的“剧场效应”——前排的人站起来看戏,后排的人为了看到舞台也只能站立。

11年前,天猫设立“双11”购物节是创新。今天,把消费者从“被迫集中”的消费困扰中解放出来,也要依靠创新。今天的“双11”,呈现出明显的天猫“领跑”、主流平台“陪跑”、商业主体“蹭跑”的格局。然而“互联网+”是不断扩大头部效应的过程,“陪跑”者面临着更大的掉队风险。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消费理念、新的购买方式弯道超车,才是电商赛场上一名合格“运动员”应有的竞技态度。我们期待着天猫不断突破自我,以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期待着更多电商创新的涌现,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全新的可能与更大的活力。

  • 上一篇:这个“双11” 兴化螃蟹卖得火
  • 下一篇:智能仓储让“剁手”体验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