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八大队接警止付组文员史虓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和骗子抢时间”。
刑技专家向记者详解如何“技”破积案。
为了破获重大案件,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对某案当事人的族谱进行了彻底摸排,该局二大队副大队长彭军在向记者展示。
编者按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近日新华日报社党委与南京市公安局党委组织开展了“警营一日”记者驻点调研活动。由新华日报社旗下各媒体记者组成七个小组,深入南京公安基层单位,近距离观察、零距离体验人民警察的工作状态,感受人民警察忠于职守、为民奉献的崇高精神。今天起,本报推出体验式系列报道《驻点记者“警营一日”》。
刑警的工作是铁血的,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保一方平安,代表着刚强、力量与正义;每一位刑警又都是柔情的,他们心中有爱,眼中有情,“那一瞬铁血背后的柔情”让人感动!
——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负责人
3年多来命案全破,绝大多数48小时内“拿下”;利用DNA、痕迹比对等新技术,连续突破多起10年以上积案;全省首建反诈骗中心,成功止付电信被骗款3000万元……这些数据里,凝结着南京刑警的血水与汗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潘青松王梦然王诗宇通讯员宁公宣文/摄
破大案:
3年命案全破有秘诀
6月8日下午两点半,面对记者的来访,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局长孙育海拉开窗户,指着楼下小院说:“我们局人不少,院子不大,但你看,这会儿车位还空着呢!这就是我们刑警工作的常态:打击犯罪,随时出击,都出去办案了!”
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二大队副大队长彭军一见面就连声道歉“来晚了”,为了前一晚刚刚发生的命案,他和同事一直忙到凌晨4点半。“这是家常便饭了。”聊起案子,彭军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光芒,“打击犯罪,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斗志、斗勇,拼科技、拼团队协作,都不可或缺!”
多年实战中,南京刑警摸索出一套“1+X”多警种协同办案机制:“1”就是刑侦,“X”包括线索分析、研判等。警情一来,刑侦牵头,多警种出动,协同合力作战。去年8月7日中午,南京市雨花台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初某持刀将两名同事砍成重伤后潜逃,并扬言要再次行凶。彭军告诉记者,他们充分发挥了“1+X”多警种协同作战的威力,锁定嫌疑人行踪,不分昼夜蹲守,18天里辗转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万里追击,最终在马鞍山将嫌疑人抓获。
面对成绩,孙育海这位南京刑警的“掌门人”平淡地说:“群众看公安,首先看破案。刑侦是打击犯罪的‘拳头’与‘尖刀’。在刑警眼中,‘破案’就是最大的使命!”
破小案:
“爸爸去哪儿了”
在南京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简陋而狭长的走廊里,一组主题为“爸爸去哪儿了”的亲子照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负责侦办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刑警索鸣亮告诉记者,为奔赴各地追捕嫌疑人,队中年轻的“80后”爸爸们经常出差,6名主力一年累计出差952天。出差最多的褚宏伟一年有200多天“扑”在外地,从女儿出生到1岁,几乎就没怎么陪伴过孩子。有一次,教导员送出差归来的小褚回家,女儿竟然喊教导员“爸爸”。看到只认警服不识爸爸的女儿,小褚再也忍不住热泪。
多破小案,服务民生。其实,小案不小。近年来,接触性暴力案件下降、非接触式侵财案件上升,南京刑警积极转变职能,加强对民生类小案的打击力度。其中,与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斗智斗勇精彩而惊险。
2016年5月,南京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反诈骗中心,专门查控通讯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接警止付组的小史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和骗子抢时间”,目标是争抢“黄金10分钟”——钱款打入账号后,一般只要10分钟对方就能取现。接警后,他们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一系列操作,把被骗子吞入口中的钱款夺回来。小史一边翻看记录一边告诉记者,每天接到报案电话100起左右,受害人只要第一时间报警,冻结被骗资金的可能性很大。
“这是比智力、比技术、比耐性的博弈。”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八大队大队长吴强介绍,自反诈骗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止付赃款3000万元,去年南京实现了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立案数的首次下降。去年年底,他们还圆满完成首次跨国押解任务,包机押回嫌疑人63名,逮捕61名,为全国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南京范本”。
多破小案还体现在对街面扒窃案件的打击上。2015年,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专门成立反扒大队,集中破获了一批系列性、职业性扒窃案件,摧毁了一批“盗收销”一条龙犯罪团伙。身边一个又一个小案告破,让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破积案:
隐匿十多年凶手终落法网
戴着眼镜、盘起头发、淡抹口红,透着知性、温柔气质,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DNA室副主任冯燕,是位能让物证“说话”的刑技专家。正是在新技术、新手段、新机制的助力下,近年来南京刑警先后破获命案积案十多起,其中包含多起20年以上的命案积案,仅今年以来就突破了3起命案积案。
1999年春节期间,南京的两个郊县分别发现女尸。刑侦部门侦查多时,案件一直没有进展,死者和凶手的身份都不得而知。这成为当年曾参与办案的冯燕心中难解的结。2015年,她运用新技术对当年的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再次检验、比对,最终锁定了凶手。2016年3月,南京市刑侦局专程前往公安部“打拐办”,协调开展身源查证,并开创性地对央视《等着我》寻亲栏目后台登记的近20万失踪人员数据信息开展检索,终于成功明确了两名死者的身份,为侦破这起17年的积案画上句号。
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党委委员、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伟向记者介绍,该所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成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刑事技术机构。在黄伟的引领下,记者目睹了法医、痕迹、理化、文件等各类刑事鉴定,其中的声纹检验记者闻所未闻。检验室里,许炜炜警官正在将取样的“现场声音”与受审的嫌疑人声音进行比对。据他介绍,此类比对目前已成功运用在报假警、恐吓诈骗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案件侦破中。根据对声音的研判,能分析出嫌疑人的家乡、职业、年龄等重要信息。据悉,南京警方正在建立一个声纹数据库,力争在日后的破案中派上大用场。
破难案:
让“硬扛”的嫌疑人开口
如果说,抓获嫌疑人是攻克刑案的前半场,那么,预审则是不可或缺的后半场。陈勇,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办案指导大队教导员,公安部预审办案人才库成员。这位刑侦老兵,见证了20多年来南京刑警预审执法能力的提升。
“如果嫌疑人就是硬扛,怎么让他开口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勇没有给出教科书式的答案。“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与他们打交道,要对症下药。”
“比如,对方是文化人,预审员应多注重说话品味、层次,以赢得更多的认同感;对方读书不多,你如果过于书生气、文绉绉,效果就南辕北辙。你得用嫌疑人熟悉、习惯的话语体系来应对。”他说,关键是要充分研究嫌疑人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文化层次、成长环境,在法律框架内为嫌疑人尽可能地提供情感慰藉、政策疏导、法律帮助、人性化安排,促成嫌疑人最终做出尊重法律、相信法律的正确选择。
南京市公安局刑侦局政委宋敏介绍,南京刑侦荣获命案卷宗评比全国第一的佳绩,这是对全市刑警执法能力、规范化办案的最好褒奖。目前,该局有8人被公安部评聘为专家能手,5人入选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14人被省公安厅评为专家组成员,高层次、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为南京刑侦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