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6日讯 24日,来自海峡两岸政、产、学、研等领域的2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昆山,出席以“创新产业合作 促进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汇聚两岸智慧,共探合作新路。
携手抢占国际中高端价值链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2011年达成的共同意见,在昆山和台湾每年轮流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打造推动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制度化平台。论坛去年停办一届后,今年改由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经济研究院等民间机构主办。与上一届论坛相隔两年,两岸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已大不相同,但深化合作、共创双赢仍然是两岸业界的共同呼声。
国台办副主任郑栅洁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要珍惜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为继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提供良好环境。鼓励两岸企业携手应对国际竞争,以相互持股、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定标准、共拓市场、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华民族产业和品牌。
“这是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分散化、多极化成为显著特征,也给两岸企业更多的机会。”台湾电电公会最高顾问、台湾中华大学客座教授尹启铭在题为《新全球化情势下两岸产业合作前瞻》的主旨发言中说,两岸产业合作基础深厚,在新形势下要拓宽合作领域,聚焦目标产业,联手推动转型升级。
携手共进,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看来,面对新的全球竞争,应改变过去以“招商引资”或“培育生产制造能力”为主的合作方式,在共同构建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创新的合作,在不同领域合作打造品牌,携手抢占国际中高端价值链的有利位置。
构建两岸合作产业链供应链
“半导体是台湾产业‘火车头’,约占台湾整体GDP的14%。但这几年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飞快,产业规模相对于台湾的比重由2010年的37.4%提至去年的82.5%。”在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分论坛上,工信部赛迪智库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霍雨涛展示了一组数据。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大陆半导体产业与台湾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半导体设计领域实现反超。但面对5G、汽车自动驾驶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全球竞争,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合作空间远大于竞争,“尤其需要在标准、技术、资本、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强合作”。
这个观点得到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所资深总监陈子昂的认同。他说,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和最聪明的,而是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最快反应的。“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某些产业肯定会存在竞争,合作是不变的主题,改变的只是合作方式。”
在智能制造领域,两岸都面临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吕铁表示,可以充分利用大陆的市场优势,成立两岸企业主导、全球企业参与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形成新的智能制造技术高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则建议,成立两岸产业合作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产业合作基金,构建两岸合作的产业链或供应链,最大化地互补互利,避免恶性竞争。“两岸产业升级合作要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更长的周期来看,既要只争朝夕也要久久为功。”
“两岸经贸丰硕成果得来不易,我们应珍惜过去累积成果并继往开来。”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建甫说,两岸产业在创新与升级上有相互需求,部分产业也由互补转变为竞争。但从两岸经贸发展进程来看,只有以合作代替竞争,才能为两岸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昆山实践,
为两岸产业合作树立标杆
论坛开幕前一天,台湾制造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昆山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昆山再投250亿元,建设包括新能源电池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智慧物联科技新城、废弃物处置及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一揽子项目。这一“大手笔”作为两岸合作的最新案例,吸引与会代表的关注。
殷存毅表示,台企最初出于成本和市场考虑需要到大陆设厂,而昆山抓住机遇,通过“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质服务吸引台企集聚发展。现在面对新的全球竞争,台湾和大陆都属于“追赶型”经济体,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而昆山再次走在了前面。
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姚林荣说,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昆山始终与台商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台企已成为昆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昆山累计批准台企超4770家,投资总额超572.3亿美元,约占大陆台企的九分之一、江苏台企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自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以来,昆山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金融创新合作、贸易便利化、民间交流往来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丰硕成果。
论坛期间,郑栅洁实地考察友达光电、捷安特、纬创集团、研华科技等龙头台企及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展示馆等地。他表示,昆山台资经济起步早、实力强,对台工作力度大、效果好,是全国的标杆和典范。下一阶段,昆山要抓住机遇推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精诚合作,为全国对台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