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5日讯 “多肉”植物因为外形可爱,渐成市民尤其是办公室一族的“萌宠”。近两年,我省不少地方的大棚里都种起这种经济作物,小小“多肉”承载多少农民“致富梦”。可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多肉市场价格一路走低,个别高端品种甚至出现价格“崩盘”的信号。业内人士建议,盲目跟风市场风险极大,多肉种植不可遍地开花。
去年卖500今年200元
7月3日,记者在南京大学旁边的月亮湾花店看到,货架上摆着数百种多肉植物。花店老板钟小姐说,今年价格跌得特别厉害,去年还卖500块的“龟甲龙”现在标价200元,高端品种的多肉价格基本都“腰斩”,暑假到了,现在每天只有几单“普货”生意,平均每盆10到20元,利薄量小,打算歇业出去旅行。问其原因,她认为“种植户多了,供大于求,价格就下来了”。
钟小姐遇到的暴跌行情并非孤例。记者在清凉门花市了解到,今年不少卖多肉的摊位改卖鲜花了。摊主汪辉坦言,“网店的冲击太大了,现在实体店卖多肉,卖一盆亏一盆。”
网店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好过。记者在淘宝上看到,价格战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9块9可以买到一个套餐,包括2盆多肉、盆、营养土、小工具、甚至还有配饰。“个别品种1块钱一盆,满20元还包邮,你说还能有多少利润?” 淘宝清沁旗舰店客服说。
“暴跌并不奇怪,过去炒作的价格太过虚高,多肉种植‘有货就赚’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苏州华城园艺公司生产经理何兆璋说,多肉种类繁多,价格千差万别。2014年前后是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价格也最高。现在普通的“黄丽”“铁观音”只卖三五块钱。别看“包菜老桩”“玉露”等高端品种现在还能卖上千块,估计价格很快都会降下来。“两年前一盆‘钱串’要卖到100元左右,但现在就10块钱!”
扎堆进入让市场供大于求
宿迁市宿豫区顺河街道张圩村的张梅种了200亩多肉植物,有260个品种600多万株。她如今发现,现在利润主要来源竟然是1元左右的“普货”而非高端品种。
“‘普货’走的是量,只要卖掉总是有利润的。而高端产品降价速度非常快,两年前引进日本的一个品种,刚引进时1500元一株,现在5厘米苗只有20块钱了。” 张梅说,不少多肉种植基地从日本或欧洲引进高端品种,比如大叶楼兰、特大蓝镜、特大紫镜、OB等,但这些产品繁殖速度慢,需要1到2年才能成品。再回头一看,大家都在种新品种,都在降价,市场早就变了。
何兆璋则分析,前几年,多肉植物市场从小众走向大众,形成一个爆发期,但其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一方面,大多数多肉植物的繁殖难度不大,像景天科的很多品种可以无性繁殖,消费者买一盆自己就可以拿叶片栽种新苗;另一方面,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原有的多肉生产户大量扩繁,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审时度势,苏州华城园艺有限公司把多肉种植定位于“微利产业”,计划推出1块钱1盆的“跑量专用版”,通过各大电商平台一年出3000万盆左右。
另一个风险则在于,媒体舆论推波助澜之下,不少人相信多肉种植可以“一夜暴富”,争着挤进这个狭小的市场。在网络上搜索“多肉种植”关键词,跳出来的是《85后小伙养多肉植物养出千万身家》《种多肉年赚100万,老花农到底咋干》《白领辞职回家种“多肉”,一个月收入十几万》……沭阳县一名青年农民告诉记者,他学着“大棚+电商”的模式,实践下来才发现,如果是自己基地的苗可能还挣点辛苦钱,如果是买别人的苗再卖,肯定亏。
“疯狂的多肉”快回归理性
小小“多肉”,种植投入却不小。
沭阳庙头镇庙头村沈杰去年种了20亩多肉植物,一笔账算下来自己都吓了一跳。连体大棚投入近20万元;引入稍高端一点的种苗10块钱1棵,一亩地8万棵,就是80万元。一包营养土195元,一季度换一遍,大约要2万元。更重要的是,多肉品种极多,网络订单五花八门,每一单都需要分拣包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亩大棚用工20人。再加上包装费、快递费……平均下来每亩大棚投入成本超过5万元。
“虽然我没有亏,但基本是保本走量,这里头竞争太激烈,对于新进的人,要明白高额投入可能回本遥遥无期,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在沈杰看来,多肉种植现已陷入一个“怪圈”——种植规模小了赚不到钱,规模大了又带来高风险。
全省目前多肉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少?省农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在现代农业中是个“冷门”的分支,详细的种植情况农业部门并不掌握。但从网络搜索情况看,全省各地都有尤其是苏北地区较为集中。“既然多肉价格已经回归理性,农户的种植热情也需及时回归理性,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绝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一些生产基地和商家也开始积极尝试增加多肉的附加值。在华城园艺的生产基地内,专门辟出一块区域开展以多肉DIY为主题的亲子游项目,孩子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发挥想象力制作多肉组合盆景。景奕轩园艺计划推出“私人订制”版的“多肉拼盘”,走高端路线,为一些资深玩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宿迁市耿车镇大众村将依托种植基地打造“多肉小镇”,打造旅游休闲项目等。苏州市相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介绍,多肉不仅是纯观赏性植物,在欧美国家已发展出保健品、化妆品、休闲食品等多类衍生产品,这也是下一步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王世停 周静文 孟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