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这天,早上7点不到,位于江阴市华西村龙砂山北的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几部豪车陆续驶来挨个儿停在大门边,几个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下车后走进一排板房,出来时已换上一身灰黄色工作服,脚上套着黑胶鞋,手脚麻利地爬上一排拖拉机,“突突突”开进不远处的水田。
葛孝通是这支拖拉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眼下立夏农忙时节,正是米业公司最忙的时候。“1000亩稻田要全部平一遍,每天还要制作5000个秧盘,就今天这些活,不到下午四五点歇不了。”
1992年出生的葛孝通,称得上是位华西“富三代”。2015年,葛孝通完成在日本富士国际语学院的留学生涯回到华西村,家里当即给他买了一辆50多万元的雷克萨斯越野车。长辈们拍着他的肩膀嘱咐:“工作慢慢找,咱们华西村这么多产业,总能找个好的。”
葛孝通后来的选择,让家里人大吃一惊。2015年,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亲自发布招聘启事——在全村招聘35岁以下年轻人,到村里新成立的华西米业公司当农民。应聘者须满足年龄、学历等条件,还得接受日本农业专家的面试。最终,葛孝通等7人从全村1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华西村新一代全职农民。
农民该怎么当?这个看起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华西村却成了大问题。7人中年龄最大的梅振华告诉记者,这个团队当时平均年龄29岁,还包括一名女性,没有一人从事过农业生产。“别说平田、插秧、田间管理这些专业活了,很多人连稻子长啥样都不是太清楚。”
梅振华说得并不夸张。华西发家致富,靠的是工业,近几年大力发展金融、旅游、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农业在其500多亿元的庞大产业版图上,几乎变成一个看不见的小点。
华西的发展,走的是开放创新的道路,搞现代农业也不能闭门造车。2016年4月,这7名华西青年农民飞赴日本福井县,师从当地颇有名气的农业专家清水丰之老师学习种大米。每天工作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只有1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每个环节来一遍,哪怕是奚英玮这样娇小的女孩子,也要开着拖拉机在太阳下曝晒;七八月气温高达35℃,大家徒手田间锄草,衣服一遍遍被汗水浸湿。
“进修”半年,这几位年轻人熟练掌握了各种农业生产技能,更把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进了血液中。当年秋天,他们在日本种植的几百亩试验田获得丰收,400吨优质大米运回国内,每公斤定价100多元,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
看好高品质大米的市场前景,米业公司今年在华西村里辟出1000亩土地,开启高品质稻米的规模化生产。为了种出“和日本大米一样好吃的大米”,梅振华、葛孝通们严格按照日本老师的教导,全程使用有机栽培模式。他们建设水库,采用水生植物组合、浮岛种植等方法净化水质用于灌溉,采取休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手段,增加土壤肥力。
用“心”种大米的同时,这些年轻人不断琢磨现代科学方法,以提升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他们引进一套先进的农田水利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大米种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他们自主研发平田设备和播种自动上土装置,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自己开发包装设计,娴熟使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试推广和销售 ……
几个月过去,千亩稻田渐显规模。记者在华西村看到,平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本月下旬进入插秧环节,到10月第一季“华西大米”就将面市。7个年轻人变得面庞黝黑,皮糙肉厚,心里却欢腾不已。今年1月,在首届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上,“华西牌”大米以高人气、高口碑、高食味值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前来洽谈采购的客商踏破门槛。葛孝通悄悄告诉记者:“看这情形,估计今年我的收入能有20万!”
回归田野当农民,葛孝通们收获充实,华西人则从他们身上看到希望。“农业,是华西的根,什么时候也不会丢。”吴协恩说,过去中国农业主要解决“吃饱”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吃饱”要变成“吃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已然洞开。
千亩高品质稻田和一群热爱田野的年轻人,成了华西村践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以大米为龙头,经济果蔬、观光农业等项目也开始进入华西现代产业蓝图。“华西搞农业,不‘玩票’不‘作秀’,就是要通过脚踏实地、科学高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一个样板。” 吴协恩说。 本报记者 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