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的工作人员坐在窗口滑动鼠标,辅助联合踏勘系统上的红点从某学校门口一路往前滑动,滑过街角,滑进相邻社区中心,一直到网吧申请设立的准确地点,鼠标停下,屏幕显示学校门口到网吧的距离是345米,相关法律条例规定网吧到学校距离是200米,“这个电子踏勘结果,说明该网吧可以审批。”
作为全国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近些年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多次吃“螃蟹”:2014年园区被列为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2015年,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同年8月,园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为省内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
一站式审批,急件“全流程帮办”
“在园区办厂,拿到地后要办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等。”5月5日,苏州三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静告诉记者,以前顺利投产,要跑很多部门,耗很长时间,但2015年8月园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后情况就不同了。王静只要将材料提交到审批局,就可一站式审批。
王静打开网页,指给记者看,“要办哪个业务,只要对着看,就会拿到提供材料的清单,很省事”。如果是急件,窗口在允许范围内会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之前有个许可证要加快速度,不然会影响整个项目进程。我们跟窗口沟通了下,很快就拿到了许可证。”王静转身补充说。
据介绍,园区行政审批局根据轻重缓急,将原本分散在16个职能部门的114项审批事项,分批划转到了行政审批局,行政许可权未划转的部门和垂直管理部门,将按照“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逐步进驻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审批。
“智慧”审批,承诺时限从30天变2天
在苏州园区审批局,“智慧”审批是标配,电子踏勘是独家特色。于蕾2005年进园区规划窗口做审批工作,三生国健药业项目的审批正是由她经手。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于蕾将三生国健提交的方案,放在苏州园区整体规划图上,对其基础用地指标、容积率、绿地率等进行比对,看企业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园区整体规划建设条件。于蕾说,足不出户,完成电子踏勘,节省审批时间,也节省行政成本和企业拿件时间。
园区开发建设以来,持续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地先进信息化经验,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地上地下一体化、精度到厘米级、深度到使用单元、可区分度到1米以内,并可实时更新的园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踏勘依托的就是这个平台。行政审批局局长江帆表示,园区有20多个部门、60多个系统、750个图层在上运行,实现了各类地理要素在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环保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共享,“从地上到地下,大到总体规划,小到每一个建筑物、每一户、每一个路灯、每一个垃圾桶、每一棵树都有唯一的坐标”。
正是依托该平台,园区行政审批得以“加速度”。据介绍,园区一般项目审批可不到现场踏勘即做出行政决定,工业项目建设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承诺时间压缩至39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到4个工作日。
降本增效,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1枚
“成立行政审批局,可不是赶时髦”,省编办主任俞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苏州工业园区审批局为企业节省成本,也为自己节约行政成本。苏州园区重点对内设处室及服务窗口进行整合,将划转的各类许可和服务事项进行归口分类,原来涉及的近30个业务处室、90多名审批人员、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3个业务处室、30多名审批人员、1枚审批印章。“‘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成本自然降下来。”
苏州工业园区还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系统,根据行政审批关键节点和监测方位,自动采集数据,通过与行政权力库的行政权力编码、权力名称、办事流程等信息进行自动关联比对,发现超时违规等情况及时向审批机关或人员发出警告,督促整改,办结时效与年终单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俞军表示,集中审批试点,把审批权放在一个平台上,晒在阳光下,比放在某个部门、某个处室审批更为透明、更加高效。“同时,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把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人员力量节约出来,充实到执法、监管和服务环节,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有利于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本报记者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