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95后大学生独爱冷门“老手艺”

时间:2017-05-16

中国江苏网5月16日讯 “我们这代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对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却只知抱怨、挑剔。其实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本就有很多好东西。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青竹刻。”在南京工业大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学生评选讲台上侃侃而谈、自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狂热爱好者”的演讲者,竟然是个95后小鲜肉——南工艺术设计学院15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马嘉南同学,本次评选中,他荣获提名奖。

受赐斋号,成为留青竹刻第三代传承人

在一块精选的竹片上,刀片沿着勾好线的画谱,轻盈自如地走动,握刀的手,沉稳有力;一笔一画,精雕细刻,看得出持刀者的灵性闪现……挥刀运笔的正是1996年出生的马嘉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留青竹刻,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的传统工艺艺术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实属凤毛麟角,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同时也是常州三宝之一(另两样是常州梳篦、乱针绣)。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小马同学介绍,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再在竹面上打好画谱,勾好线,然后运刀沿着勾线刻去多余竹面,竹肌做底。刻去的部分,不到一毫米厚,刻的时候,不能刻多也不能刻少。如果刻去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底子颜色就会泛白,与留下的竹青(书画)部分不相协调。只有精心刻到竹肌这一层,竹肌部分泛红的颜色才会与泛黄的竹青部分形成理想的对比,相映成趣。而且随着珍藏时间越久,把玩越多,其颜色对比越是好看。

更难得的是,运用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方法,在薄薄的留青书画部分,高手还能雕刻出丰富的层次感。高明的艺术家刻出来的作品都是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

“记得高中刚去王志伟师父那里学的时候,我自认为手挺灵巧了,但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了失败的第一刀。”正在专心雕刻的马嘉南,放下手里的活计,笑着告诉记者,“初学者下刀难,一是不稳,二是滑刀,三是竹面不平呈弧形。刀不听使唤,在特殊处理的光滑竹面上,就像用湿手抓肥皂一样,‘噗嗤’,刀就飞出去了。一个下午,也不记得滑了多少次刀。”

如今,经过数年艰苦训练,马嘉南已经能够熟练地挥刀运笔,刻出的作品如《画梅》、《快雪时晴》等,其用笔、刀工等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国家级非遗项目留青竹刻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竹刻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王志伟先生正式收他为弟子,赐予斋号“嘉竹山房”,由著名书画家张继馨老先生题字。他也成为了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先生的第三代传承人。

并非一开始就爱传统文化

别看如今小马对留青竹刻这样的传统工艺如此痴迷,实际上一开始他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对传统文化也是不以为然的。而他父亲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有一次,他父亲送给他一本书,书名为《芥子园画谱》,是一本入门级的国画教材。他父亲调侃说,你学绘画这么久了,这个你画画看能不能画出来。当时心高气傲的小马提笔就画,“画了才知道,没有长时间的功底,还真搞不掂!”后来,他父亲带着他去拜访了一些传统绘画、书法方面的老艺术家,让他领略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妙和神韵。

第一次接触留青竹刻,马嘉南就喜爱上了这门老手艺。而王师父看了他以前的一些书画作品后,也对他颇为欣赏,觉得他很有灵性。从此开启了一段师徒情缘。现已大二的马嘉南,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拿过两次一等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而且还一直担任班长,这学期还兼任团支书,还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校园文化积极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通讯员 周伟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王晶卉

马嘉南作品《画梅》。

  • 上一篇:南京众彩果品市场每天下午停电
  • 下一篇:台湾新儿歌在南湖二小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