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7日讯 去年底以来,省纪委按照中央纪委和省委要求,指导和推动淮安探索建立“阳光扶贫”监管新模式。目前,框架体系已建好,大数据平台已形成,在市县乡同步试运行。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阳光扶贫”不仅让扶贫信息精准呈现,更是对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创新。
“实名制”大数据,
让“扶假贫”现原形
一组数据引起高度关注:去年全省纪检机关共查处3000多名村支书、村主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多发易发;淮安开展基层“五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处案件834件,党政纪处分505人。梳理发现,这些违纪案件60%涉及扶贫济困领域。
“‘微腐败’影响的是群众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公信力。无论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是开展‘两聚一高’新江苏建设实践,都要从严治理‘微腐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卓庆指出,只有从制度上严起来、根子上管起来,才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
近年来,淮安围绕信访、纪检、司法、警务、食药监等打造了阳光系列品牌,在扶贫领域先行先试,具有一定优势。淮安扶贫任务不轻松——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47.94万人、经济薄弱村170个,“阳光扶贫”纳入市委全年重点抓的五件大事,市委作为责任主体,市纪委实施专责监督,各级党委“一把手”为各自层面第一责任人。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淮安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人和项目“实名制”为基础,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像“绣花”一样推进5个"精准"——扶贫资金精准滴灌、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责任精准定位、扶贫过程精准监管、扶贫绩效精准评估。循着这样的思路,“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整合扶贫对象、资金、项目、力量4个数据库,按季采集、动态更新。
建档立卡准不准、帮扶项目实不实,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通过大数据比对,淮安在市民政局已有的低保户比对中心基础上,对接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单位,定期比对13类信息。首轮比对就让一批“扶假贫”现了原形,比如,少数建档立卡人员是财政供养人员、社团法人或公积金缴存人员。
“数据越丰富,对扶贫对象的甄别越准确,群众的认可度就越高。”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洪海介绍,比对发现的问题全部入户核查,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对相关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倒查追责。
监管发现,不仅扶贫对象存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有的地区扶贫项目也弄虚作假、随意变更。淮安围绕项目确定、资金拨付、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环节,形成管理闭环。在项目调研环节,要求相关单位充分挖掘资源,因地制宜找项目,建立全市扶贫项目库。在项目评审环节,针对不同项目,除邀请发改委、农委等部门专家,还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评审,择优推荐,提高项目科学性。
阳光透明监管,
掐准节点根治顽疾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淮安的探索实践着眼根治顽疾,堵塞漏洞,用心、用情、用力,让扶贫工作可监督、扶贫成效好评价。
首先,铲除扶贫资金雁过拔毛、套取挪用的土壤——
针对来源渠道多的问题,淮安重构归集、拨付环节,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原则,归集财政资金、捐助资金、其他资金3个类别、28个条线的扶贫资金,做到全口径、全覆盖。点开“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资金图”,一张总览表清晰呈现资金的来源、用途、拨付、使用情况,金额、时间均有标注。即使是慈善捐赠物资,也归集在列。
改革后,拨付给部门、乡镇的只是资金指标,扶贫资金保留在市、县(区)两级财政专户,直接精准拨付到扶贫对象和项目。在公示环节,利用安装在镇村公示栏前的摄像头实时监控,杜绝不公开、假公开。在发放环节,及时采集、上传贫困户手持低保证、身份证、银行卡的照片,严禁村干部代持银行卡。
其次,完善扶贫工作跟踪监督、量化考核的载体——
真扶贫就要走深访透。淮安建立“三个一”帮扶体系,对每个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落实1名帮扶责任人,由市、县(区)两级干部担任;对每个经济薄弱村组建1个市县乡帮扶联动组,县处职干部任组长;对每个带动增收项目组建1个项目帮扶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任组长。
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每位贫困户、每个贫困村都有完整的帮扶档案,包括入户走访、入村走访、项目走访、帮扶信息、收入信息、脱贫分析等,对帮扶责任人实时监督、跟踪监管,所有帮扶记录量化考核。在“入户现场”栏设有“签到”模块,系统自动定位帮扶责任人所在位置,督促其在状态、善作为。
再次,拓展扶贫成效直观感受、科学评价的渠道——
增没增收、脱没脱贫,群众最有发言权。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贫困户可查询本人的被帮扶信息和脱贫轨迹,相当于向群众“交底账”,让他们心服口服。
脱贫轨迹按年呈现,收入构成逐项细说。涟水县一位村民,2015年因病致贫;2016年初,人均收入5337元;经过多种方式增收,今年初全家人均收入达到7851元,顺利脱贫。不仅如此,每个县、乡、村的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群众都能公开查询,充分保障知情权、监督权。
科学再造流程,
落深落实主体责任
“阳光扶贫”不单是一个信息平台,也不仅是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理念、制度、手段、路径等全方位的创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过程中,省纪委及时指导,围绕“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帮扶有长效”,推动扶贫工作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
——扶贫过程精准监督。
保证精准扶贫“好经”不被“念歪”,就要加强对扶贫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淮安围绕部门内部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纪委再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分级分层授权监督管理。
“在纪委再监督方面,既协助党委落实扶贫主体责任,又依据责任清单开展履职情况监督、随机抽查监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对截留挪用资金的严肃处理。”淮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晓雷表示,在整个扶贫攻坚过程中,纪委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扶贫资源优化整合。
以往缺乏统一平台,扶贫力量分散,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不高。现在有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政府、企业等各方帮扶力量纳入一个体系,变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为聚指成拳、统筹推进,将扶贫工作提升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工程、德政工程。
长期以来,扶贫资金存在3个问题:小钱办不了大事、村级缺少好项目、越分散越难监管。基于此,淮安将扶贫资金统筹使用,精选优质项目,以收益分配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市已实施7个统筹项目,年收益10%左右,既引进了项目,也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扶贫协作线上响应。
针对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小额贷款申请、公益性岗位征集、农业政策咨询,建立救助平台,根据问题类型分别推送给46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后,7日内作出答复和办理。对推诿扯皮、超期未办的,纪检机关将发起督办、问责追责。
“阳光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一件惠民生、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表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打开的是一个界面、浏览的是一串数据、触摸的是一段感情、收获的是暖暖民心,夯实了主体责任、坚定了工作信心,让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有了更实抓手。
本报记者 黄 伟
短 评 >>>
以“绣花”功夫
推进精准扶贫
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如期脱贫,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考验着各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检验着各级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各地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精准扶贫,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精巧的流程创新,以有效监管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淮安结合本地区实际,率先探索“阳光扶贫”监管新模式,以全过程的透明公开,以大数据的全程跟踪,推动精准扶贫可感知、可评价、可追溯,值得鼓励和肯定。
推广淮安的经验做法,要紧紧抓住“人”和“项目”这个关键,牢牢把握资金这个纽带,因地制宜、创新工作,让“阳光扶贫”在江苏生根发芽,绣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美好图景。
纪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