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齐美煜
中国江西网讯 远离市区的喧嚣和车水马龙,坝上三天的蹲点采访,让记者陶醉在这个深山小村的诗意美丽中。
没有横流污水,没有遍地果皮纸屑,没有乱堆柴火粪土,清新素朴的坝上处处皆景、步步可观:澄澈蓝天、漫漫竹林、潺潺流水、古朴民居……然而此情此景,搁以前,是坝上村民想也不敢想的事。
说起变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坝上村民,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洪最有发言权,“近年来,红色旅游春风吹至坝上,村民们开始寻思着村庄改颜换貌的事。有‘门脸’作用的小溪得首先整治。”黄国洪说的小溪,是村口一条发轫于深山巨谷之中的清泉。早年,小溪河道两旁生活垃圾成堆,河堤破损,一到下雨天,河床沟壑纵横、污水横流,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打开山门迎接游客,雨天一身泥的窘况必须要做出改变。说干就干,去年7月,坝上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河道整治。村民们把小溪当母亲河一样细心打理,潺潺小溪复又清澈如镜,乡愁绵绵涌动。
沿着小溪,越过座座矮桥,记者发现坝上既有整洁平坦的水泥马路,也有阡陌纵横的田埂。小山村出现“混搭风”,黄国洪解释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坝上依山傍水、因势造景,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乱占耕地,注重现状与原貌之间的衔接。因为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坝上变新,坝上变美,变化的背后是坝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破旧立新的决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拆除土坯房为例,村民并没有横加阻挠、心生怨言,相反还积极配合。肖富民就是一个例子,带头拆除牛栏、厕所、旁房300多平方米。用老肖的话说,算“小账”的同时,更要会算“大账”,不拆会影响整个村的村容村貌,影响整个村的红色旅游收入。
环境改善了,村民们还想出了一些土法子让好环境可持续。设在村保洁员李玉华家中的垃圾银行商品兑换站引起了记者注意。“塑料瓶每个5积分、旧电池每个3积分,兑换食用盐需积100分、兑换牙刷需积150分……”指着门口张贴的兑换细则,李玉华感慨:“村里想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上个月开始搞起了兑换站。我共收了3000多个矿泉水瓶,还有一些纸壳、废铁。大家积极性可高了,我也乐得轻松!”49岁的李玉华负责全村4个组及2.5公里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兑换站成立后,原先他每天要花5个小时干完的活儿,现在只需3小时。
记者手记:村还是这个村,人还是这些人,但村容村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正是村庄的巨大变化,让百姓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百姓从以前的“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这样大的思想观念改变,源于精准扶贫带给他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