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上港集团长江九江集装箱码头。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中国江西网讯(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实习生 熊禹溱)改革开放40年,江西外贸规模由1980年的23.3万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443.5亿美元,年均增速38.9%。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江西外贸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之一。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1980年4月1日,载有瓷器、食品罐头等出口货物的新华轮5号在欢声笑语和爆竹声中起航,驶往香港。南昌海关关税处处长、“老海关”颜斌回忆说:“当时九江海关尚在组建期,我省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只能转关运输,外轮的货柜必须经过上海或南京海关中转,再换乘运到省内。”新华轮5号正是在上海海关的协助下,完成了货物出口和该轮出境的全部手续。
总量小、比重低、速度慢,是改革开放前江西对外贸易一直面临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这种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983年3月,第一艘远洋货轮满载江西出口商品从九江外贸码头首航日本,这是我省首次自营出口。
江西抓住沿海地区、沿长江开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等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大开放主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不断实现跨越。
江铃汽车是江西外贸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江铃汽车零部件进口一家独大,曾一度占据南昌海关征税的半壁江山。如今,随着我省进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江铃汽车零部件的比重已降至不足10%,“龙头”易主,江铜、欧菲光后来居上,成为新的进口大户。
南昌海关综合统计处处长涂耀明为江西外贸发展绘制了一条曲线:1978年至2000年起步探索,2001年至2009年砥砺奋进,2010年至2014年高速增长,2015年至2017年升级调整,新常态下谋划华丽转身。其间,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1980年、1988年,九江海关、南昌海关分别设立,江西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贸易规模首次破一亿美元;
1993年,江西外贸规模突破十亿美元;
2008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外贸规模在全国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25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18位,江西进入中西部外贸大省的行列;
2010年,江西外贸迎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恢复上升期,进出口增速69.2%,进出口值突破200亿美元;
2011年,江西出口规模首次位居中部第1位,在全国居第12位;
2017年,在经历了三年的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后,外贸回稳向好。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我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代表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7年,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78.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比重由2010年的34.4%上升至40.2%。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我省近年来在培育企业研发能力,以及促使企业向产品“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努力。
2015年11月24日,一列满载太阳能组件的集装箱货运班列从南昌横岗火车站开出,经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境后,经过1.2万公里的“旅行”,17天后到达欧洲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这是江西红土地上驶出的第一趟中欧班列。此后,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搭载“江西制造”,销往世界各地。2018年上半年,我省开行赣欧班列72列,其中出口58列,进口14列。
“无中生有”的赣州港是我国首个进境木材内陆直通口岸,也是第八个获批的内陆国家级临时开放口岸。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与多元融合,赣州港自2017年6月1日首次开通至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亚班列以来,已经组织开行了至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亚洲国家和波兰华沙、德国汉堡等欧洲城市的中欧(亚)班列。
规模从小到大,口岸由少到多,结构日益优化,通关“去繁就简”,百关如一关,江西对外贸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