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华 熊安群 本报记者 练 炼
近年来,瑞昌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着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坚持生态优先 描绘“山水画”
瑞昌市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封山育林、长江岸线整治、露天采石场综合整治、赤湖退渔还湖等一系列政策,形成更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去年以来,瑞昌大力推进赤湖围网整治行动,共拆除围网面积3万余亩,赤湖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同时,瑞昌建立重大项目决策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环境评价和集约用地等关口,坚决做到“三不引”: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不引;无科技含量、无发展潜力的项目不引;占用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引。加大执法力度,2017年以来,共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42件,移送行政拘留2人,刑事拘留1人。
抓实环境保护 打出“组合拳”
今年,位于码头工业城的江西理文造纸公司投入1500万,推进污水处理设备提标改造工作,如今污水处理效果达到国内造纸行业领先水平。
瑞昌坚持问题导向,打出“组合拳”,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整治、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整治、矿山大气污染整治、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整治等行动,赢得了更多的“瑞昌蓝”;开展“净水”行动,在前期投入2.5亿元建设工业城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近亿元对两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并新铺设污水管网17公里;开展“净土”行动,随着封山育林、畜禽养殖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开展,瑞昌处处是怡人的绿色。
高标准快行动 打造“最美岸线”
沿着梁公堤沥青路面驱车前行,窗外处处是成行的绿树和新栽的苗木。瑞昌高标准、快行动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格局初步形成。
打造“最美岸线”,用的是“铁拳”“快拳”。瑞昌快速推进沿江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先后拆除24座码头27个泊位,整合提升10家小散码头,并成立瑞昌长江港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长江瑞昌段生态修复规划,投入资金约2亿元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目前,已完成岸线自然坡度恢复工作,新增复绿面积2000亩左右,同时利用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资源,连续17年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最美岸线”和“生态园区”同步打造。瑞昌启动码头工业城生态提升工程,按照“保安全、治污水、净空气、建基础、提环境”要求,投入6500万元建设园区热力管网,进行集中供热;投入1000余万建立园区环保监管平台,对园区进行绿化提升,加强园区空气质量监测,全力打造生态园区。
推动产业转型 唱响“新歌声”
近年来,瑞昌市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签约引进了门里科技、3D打印、中国网库、智慧国门等新技术和新业态项目。
一二三产业共迈大步,唱响发展“新歌声”。瑞昌市制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五大升级”实施意见》,与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院合作成立瑞昌核物理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合作建立县域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建立非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共建成院士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在发展生态农业上下功夫,以赛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基础,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市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2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4个。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树立“体育+”理念,着力打造省“一县一品”羽毛球产业发展基地,江西唯一一支羽毛球甲级俱乐部、唯一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联盛足球队落户瑞昌,国际羽毛球学院正规划建设,先后举办了一批重大赛事,体育事业发展带动三产繁荣的效应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