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余讯 (记者徐国平、罗云羽 通讯员何智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把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引导好,投身家乡建设?新余市渝水区创造性推出“党建+商会”模式,通过在商会中建立党组织,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引导本土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农村建设。如今,农民企业家成为渝水乡村振兴重要力量,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中处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渝水“党建+商会”创举,是实践探索的结果。2012年9月,全省首家乡镇商会――水北商会成立,商会全部由本土农民企业家组成。同年12月,水北商会党委成立,在商会党委领导下,修公路、建学校、创办颐养之家……企业家捐物捐资达1.56亿元,水北面貌也焕然一新。以水北商会为标杆,渝水区按照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有作为和班子建设好、团结教育好、服务发展好、自律规范好“五有四好”标准,在全区乡镇推广“党建+商会”模式。区委书记何慕良告诉记者,“党建+商会”模式,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培育了农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的新生力量,形成了农民企业家回报家乡的强大合力;二是为农民企业家抱团发展、回馈故里搭建了有效平台,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渝水区建成乡镇商会11个、商会党委11个、党支部29个,覆盖会员企业839家,实现了商会党组织和乡镇商会全覆盖。
“党建+商会”,加出新气象。该区不断丰富“党建+商会”外延和内涵,引导企业家抱团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区在全省率先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并延伸到乡镇,在乡镇成立分会,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年多来,已发展会员1350名,募集建设资金2.86亿元。大力实施“渝郎回乡”工程,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以商会为载体,把在外的渝水区籍创业人士引回来、留下来。目前,“渝郎回乡”企业落户20家,总投资32亿元,有力推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渝郎”杨忠贤投资2亿元建设的带钢EPS生产线,是全省首条、全国第三条带钢EPS生产线,年处理60万吨带钢,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4亿元。
该区发挥商会会员企业吸纳劳动力较强优势,探索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增收。界水商会联合三家有机蔬菜企业,探索“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租金保底”发展新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331人实现脱贫。目前,全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企业达661家,投入资金2.5亿元。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家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培育文明乡风,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农民企业家累计捐资9104.6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渝水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邹细保捐资1140万元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珠珊镇深圳宏基集团董事长刘火根捐资8000万元建学校。与此同时,以乡镇商会为单位,农民企业家全省首创的“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共建成颐养之家227个,供养老人3253人,181个行政村实现颐养之家全覆盖。全区各商会及会员还资助困难失学儿童,累计捐资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