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书福 袁荣德 本报记者 鄢朝晖
近年来,大余县把乡风文明建设当作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掀起了一股“乡风文明行动”热潮。不断提升的乡村颜值,更加浓厚的乡风底蕴,“滋养”着大余乡村振兴之路,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正徐徐展开。
塑“魂” 文明新风入万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场革除陋习的大行动,更是一场净化灵魂的大洗礼。大余县从群众根深蒂固的“痛点”入手,党员干部带头,发动全民参与,向薄养厚葬、高价彩礼、赌博等陋习“宣战”。该县在所有村(居)都修订了村规民约,建立完善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全民参与乡风文明行动的热情高涨。
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习在农村由来已久。为了整治高价彩礼,该县制订党员、干部、群众承诺践诺制度和婚丧事宜报告备案制度,农村婚宴由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监督、指导。
增“质” 美丽乡村引客来
随处可见的文化墙,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当记者来到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这里发生的巨变让人惊叹。一个落后的省级贫困村,经过改造建设,而今“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景区,前来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告别陈规陋习,文明之风吹遍城乡。元龙畲族村只是大余县致力于环境整洁、打造美丽新家园的一个缩影。该县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县开展违建违章拆除、景区景点提升、村容村貌“革命”、畅通乡村路网等七大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消除视觉污染,打通每条“毛细血管”,全县环境整治路线达328公里。
为了构建完善的整治体系,该县建立“河长制”“路长制”“区长制”,在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保障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常态、长效,农村垃圾处理率达100%。近两年来,大余荣获“中国宜居乡村典范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称号。
提“神” 淳朴乡风促振兴
樟斗镇焦坑村是省级贫困村,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后,长期在当地投资创业的能人大户自发聚集起来,组建了阳光促进会,设立发展基金,致力于村里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村级事务。眼下,焦坑村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大余县把乡风文明作为有效牵引,帮助群众“健精神”“富口袋”,激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推动乡风文明行动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基层党建等工作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乡村振兴环境,将软环境转化成发展优势。
乡风文明行动中,大余县还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共享文化新生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理学文化等文化“富矿”,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活动,引导家家户户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大力弘扬民俗文化,创作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和特色民俗文化节目,扶持组建了群众文体组织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