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千年古村天山的振兴之路

时间:2018-10-23

天山村全景。通讯员 陈旗海摄

本报记者 胡光华

“天岭氤氲藏旧村,采风画景乐田园。绕山檐屋读尘古,栈道桐花赏涧边。信步行皆风景,逐阳挥洒如泻泉。昏禽木万籁静,收笔人疲嗅炊烟。”在77岁的著名画家关则驹眼里,天山村古朴静美,宛若桃源。

上高县塔下乡天山村,一个寂静的老村,因其原生态面貌内含的美学价值,成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向往的写生、创作基地。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天山村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逐渐“复活”。

天山村经历了什么?带给人什么启发?记者前往探访。

共识:有上千年历史的天山村,物产丰富,承载着人们的乡愁

车子爬过海拔485米的天岭,下到一个山坳,就是天山村。

79岁的董梅花和几个老伙伴坐在千年朴树下闲聊。她有5个子女,成家后都到山外去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有1700多人,现在不到100人,基本是像我一样的老人了。”董梅花说。

中央美院毕业的村民晏华宗说:“天山的生态、民居、特产、人文,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不能让它消失。”

天山村民很自豪:村子有上千年人居历史;清末著名画家晏旭升就是天山人;村内30多棵古柏、古楠、古樟、古朴树、古松星罗棋布;数百幢古朴民居,青山合抱;地理标志产品紫皮大蒜,康熙年间就是贡品,延种至今。

“天山是远近闻名的上高‘三辣’(蒜头、生姜、辣椒)主产区。以前仅紫皮大蒜就有1000多亩,全国多地商贩都来收购。”村党支部书记晏锡勇告诉记者,“天山的紫皮大蒜口感独特,论个卖,但现在种的人很少了。”

在上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卫东看来,每个村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从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特产品牌来说,天山村“复活”的意义很大。

努力:壮大特色产业恢复村庄活力,但仍缺人气和活力

为恢复天山村的人气和活力,塔下乡与天山村都在努力,并从壮大紫皮大蒜特色产业做起。县里也在想办法保护、壮大这个特色农产品。前几年,上高将发展紫皮大蒜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县里出台扶持政策,实施紫皮大蒜提纯复壮项目,鼓励村民保护提升蒜种品质,扩大种植规模,并给予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元。

“我们为吸引村民返乡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了盘山水泥路,村内装了路灯,建了休闲广场,环境越来越好。”晏锡勇告诉记者,“但由于无法机械化作业,生产周期长,村民还是不愿回来,自行种植不到50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天山村“两委”班子陷入了沉思。

嬗变:重新认识和发现村庄的价值,找到振兴的撬点

这几年,晏锡勇脑中常闪现一种模糊的感觉。他说:“偶尔会有美术和摄影爱好者来,对这里的风景赞不绝口。这里有啥文章可做?”今年春节,在南昌从事美术培训的晏华宗回村,跟晏锡勇说出思考已久的想法:他牵头,把天山村打造成“大地艺术村落”,从美术写生、创作开始,再吸引喜欢其他游客。一拍即合!晏锡勇脑中的“结”解开了。

今年5月,晏华宗建起天岭艺术写生摄影基地,为美术、摄影界人士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至今,已吸引近百名画家进村写生、创作,一些美院学生、美术和摄影爱好者也纷至沓来,天山村的名声通过艺术界人士很快飞出大山。

展望:实现产业多样化,让村庄焕发时代光彩

艺术写生摄影基地只是一个撬点。晏华宗坦言:“乡村发展要靠产业支撑。天山村艺术产业要与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相结合。”

晏华宗的祖屋经修葺后,成为村里首家民宿接待点。村部老礼堂被安徽客商租下,建民宿客栈。村民晏宇峰回村,并引进客商开发村内自然山水景观。

农业产业,以合作社为主体,带动村民抓好紫皮大蒜的提纯复壮、规模经营,发展丹参、菊花等特色种养;鼓励农产品加工,今年村民加工的辣酱、南瓜干、笋干、糖醋蒜籽等,很受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欢迎。

天山振兴,曙光初露。“产业多样化,还要通过整体规划来实现。”村干部说,现在县乡都很重视天山村,有关部门也开始把它列入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晏锡勇说,全村325幢房屋大多因空置多年略显破败,修复资金是最大瓶颈。“希望能尽快制定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措施,为上高的乡村振兴作出‘天山贡献’。”

如今,天山村的吸引力正逐渐增强,前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村民回村的次数也多了。振兴天山,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 上一篇:创新激活 “智造”力量
  • 下一篇:进贤招商引资延伸医疗器械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