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宋思嘉
10月24日,正值第九届国际淡水豚日之际,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南昌举办第一届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论坛。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根据2017年《长江渔业资源公报》显示,鄱阳湖江豚数量稳中有升,种群数量达到457头,约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一半。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在对我省保护鄱阳湖长江江豚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的同时,共同探讨了长江江豚保护对策,为拯救“水中大熊猫”献计献策。他们指出,要坚持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我省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尽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湖清水”
江豚栖息的家园
据了解,长江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鲸类动物,也是世界上唯一营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科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
鄱阳湖被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专家学者指出,鄱阳湖江豚种群能取得数量稳中有升的成绩,主要在于我省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环境,守护好江豚栖息的家园。
近年来,我省重点整治了鄱阳湖流域中我省境内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及水域采砂等问题,全力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
据统计,我省共拆除长江沿线非法码头77座85个泊位,并将于今年底取缔鄱阳湖沿岸非法码头86座,规范提升51座。
极度濒危
保护压力仍很大
专家学者清醒地看到,近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虽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保护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秘书长周桂玲说,长江流域围湖造田、挖砂采石、交通航运,这都压缩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污废水排放导致部分水域的水污染问题突出;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增加,受影响范围扩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为孕育长江鱼类资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的调查显示鄱阳湖有134种鱼类,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鄱阳湖也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整个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持续下降,现在只剩下约1000头,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而鄱阳湖长江江豚的个体数量几乎占现存种群的一半。因此,要切实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的江豚。
完善机制
多方面共同推进
周桂玲建议,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优化发展结合起来,把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形成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殷战建议,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流化。同时,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空间不减少,做到功能不降低、质量有提升。
曹文宣指出,要保护好鄱阳湖的长江江豚,最关键的出发点是要运用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实施鄱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的恢复,最重要的措施是要加强人类活动的管理。
在本届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论坛上,武汉白 豚保护基金会与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鄱阳湖乃至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