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宋思嘉
近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如何实现粮食持续增产?推广再生稻不失为一个“药方”。
今年,我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60万亩,省农业厅粮油局负责人预测,再生稻头季加再生季的平均亩产将达900公斤左右,农户每亩纯收益可增加500多元。再生稻的再生季将增加粮食2亿公斤。如果把全省600万亩适宜种再生稻的区域全部推广再生稻,年可增加粮食11亿公斤。
如何让再生稻既有前景又有“钱景”?深秋时节,记者通过走访种粮大户、农民、农业专家,一探究竟。
“一种两收三高四省”
寒露过后的安义县黄洲镇,一片片金黄色的再生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田里收割。
“我们合作社的再生稻,11月初能收割完。”安义县黄洲镇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声菊与记者聊了起来,“我们从2014年开始种再生稻,今年扩大到3800亩。”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头季稻收割时,适当高留桩,通过水肥等栽培措施,使头季稻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发育而起的水稻,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的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而且,再生稻不需打化肥农药,降低了成本,加工的大米绿色安全、口味较佳。
黄洲镇南果村村民黄家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种了10亩再生稻,头季稻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25公斤左右,亩产比两季常规稻多200多公斤,亩收入约2400元,比两季常规稻增收500多元。另外,包括含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在内的亩生产成本只有120元左右,仅相当于中稻的五分之一,而且再生稻的米质比同季中稻要好,每公斤售价达4.8元,比同季中稻高1.9元。”
大面积推广难迈大步
近年来,我省通过高产示范辐射推广,以点带面,再生稻的推广迈开了步伐。但实际情况是,大面积推广的瓶颈多多。
“再生稻对气候条件和灌溉条件要求高,需要水源充足,能排水、能放水,一旦内渠排水道堵塞,产量就会低。”黄声菊说。据了解,全省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大多碰到过类似问题,种植再生稻积极性不高,导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一直难以扩大。
种了105亩再生稻的黄洲镇新福村村民王太全说:“现在水稻收割都是机械化收割,但再生稻如果头季稻用联合收割机收,收割机的履带会压倒20%至30%的稻桩,降低再生稻出苗率。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难以请到人收割且成本又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明年会减少种植面积。”
在加工销售方面,再生稻与现已发展成熟的优质中晚稻相比也存在差距。对此,安义县某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张小涛深有体会:“再生季由于高节位和低节位出苗时间差异较大,造成再生稻成熟一致度差,加工出来的碎米多,精米率较低。虽然口感较好,污染少,但外观品质差,影响卖价。”
从全省情况看,再生稻种植品种布局分散,规模化程度不高,再生稻生产与加工未形成有机整体,造成种植与收购脱节,再生稻米优质不优价。
完善再生稻全产业链
再生稻产业如何让农民丰产又丰收?
黄声菊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再生稻生产的稳定性。结合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加大“中稻-再生稻”区农田小水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隆平种业江西分公司负责人认为,农业部门要加强优质再生稻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攻关,培育一批头季产量高、再生力强的主打品种。同时,选择合适的耕整机械与作业方式,解决再生稻机收中存在的问题。
安义县农业局局长万齐印说,要大力发展再生稻精深加工,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补齐加工链条短板,拉长再生稻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生产经营群体。
省粮油作物局副局长余冬晖建议,各地要探索订单生产的方式,改变当前再生稻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户出现的“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状况,提高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推动再生稻生产从分散生产向规模经济效益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