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正是金丝皇菊开花的时候。去年此时,在乐平市镇桥镇坑口、浒淹等村,怒放的菊花犹如金色地毯舒展在田野,很是惊艳。可今年,这里的田地,要么种了蔬菜,要么长满杂草,广袤的田野中,只有少许皇菊花朵。
2016年,金丝皇菊迎来丰收年,加上价格坚挺,菊农、销售商和制茶企业均赚了个盆满钵满。2017年,包括我省多地在内,金丝皇菊种植一哄而上,不料却遭遇断崖式价格下跌。
轰轰烈烈种植,冷冷清清荒废。如何逃脱农产品贱价伤农、丰产不丰收的魔咒?业内人士说,规避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还要更多的保护措施。
地里仅存不多的金丝皇菊。本报记者徐黎明摄
市场突变 不少土地荒废
镇桥镇是传统蔬菜产地,蔬菜面积达2万多亩。2017年,湖南客商贺某引导部分农户改种金丝皇菊,仅仅在浒淹村,就签订了100多亩皇菊收购合同。
说起去年种植金丝皇菊的经历,浒淹村农民程德和有些懊恼。去年,他把1.6亩的水稻田改成旱地,种植金丝皇菊,可在采了头茬花朵后,收购商再也没有出现。
记者联系到了湖南客商贺某,他说,前年金丝皇菊市场价格一度暴涨,刺激南到福建、北到河北种植面积呈爆发式增长。去年他在乐平、德兴、万年签下了数百亩的收购合同,约定以每公斤10元的保底价格收购金丝皇菊鲜花。
按照正常年景,1亩金丝皇菊可产鲜花1200公斤,除了成本,纯利润可达8000元以上。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不少商家争相引进金丝皇菊品种,大量的加工企业应运而生,本地菊农也不断增多。
然而,去年遭遇金丝皇菊价格“大跳水”后,收购商无力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收购。据了解,2017年,在我省多地,菊农们都遭遇了难卖的问题,面对价格不断下跌,菊农们甚至放弃采摘,任其荒废。
利益联结 促进良性发展
今年,在婺源县晓起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放眼望去,都是金灿灿的皇菊,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花香。数据显示,去年,婺源县皇菊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实现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已成为婺源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婺源种植皇菊之所以没有出现价贱伤农,得益于他们成熟的产供销产业链。这几年,该县的皇菊名声远扬,已经成为当地又一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该县瞄准乡村旅游,开展多种形式的赏菊活动,带动旅游创收,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
“自产自销自己加工,首先确保种植户的利益,实行保护价收购。”婺源一家皇菊龙头产业负责人介绍,制茶企业、收购商和种植户三方捆绑在一起,组合利益同共体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事实上,这种保护种植户的做法,在我省菊花主产地修水县也得到升级。据该县皇菊种植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遭遇价跌后,政府扶持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非贫困户50亩以上每亩补助200元。除去政府层面的指导补助,九江一些菊企也加入进来。东浒寨金丝皇菊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在种植与采收中间起到良性的供求平衡作用。去年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冲击下,公司为保证菊农种植积极性,按每公斤8元保价收购。
去年,我省皇菊产区通过开拓食品和药品两个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开发菊花深加工系列产品,多举措应对市场变化。此外,一些皇菊种植区结合乡村旅游,推出观赏、体验、摄影等主题旅游产品。有了多道保险,种植户的利益相对得到了保障。
业内人士说,政府如能出台一些补贴和保护的政策,也许“花贱伤农”的现象会减少。另外,相关部门应该更有作为,给予更多的指导信息。农民们可能不了解其他地区某品种的种植量,但是农业部门应该有统计,在必要的时候向农民发出预警,把损失降至最低。
本报记者 徐黎明
邮箱:344581279@qq.com
电话:0791-86849940
新浪微博@江西日报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