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古老习俗如今面临失传危机 余干县努力保护“鸬鹚捕鱼”

时间:2018-11-10

信江沿岸的渔民正在用鸬鹚捕鱼。通讯员李军民摄

秋风乍起,位于余江县中童镇与贵溪市鸿塘镇交界处的界牌航电水利工程边,每到傍晚,渔民带着鸬鹚划着竹筏,在水中央将竹竿一挥,发出指令,顿时十余只鸬鹚“哧溜”钻入水中。几分钟后,一只只鸬鹚衔着“战利品”浮出水面。

对于生活在水乡的人来说,鸬鹚捕鱼并不陌生,它是江南水乡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展现。除了鄱阳湖,在信江、饶河、乐安河等水域,如今仍有少数渔民保持着鸬鹚捕鱼的方式,但这种古老习俗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鸬鹚捕鱼面临失传危机

鄱阳湖区渔民利用鸬鹚捕鱼的习俗,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鄱阳县饶埠镇水域,渔民老詹还饲养着两只鸬鹚,枯水季来临,老詹修复了竹筏,带着鸬鹚下河捕鱼。可是,一天下来,收入并不多。

“20多年前,村里靠鸬鹚捕鱼的至少还有30多户,现在只剩下一两户了。”老詹说,渔民的收入不如外出务工,加上鸬鹚捕鱼是季节性的,渔民的后代也不愿意从事鸬鹚捕鱼的行当了。

往年的乐安河,鸬鹚捕鱼司空见惯,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平常。在乐平市接渡镇,如今只剩下一户鸬鹚捕鱼的渔民了。

6月20日,“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在余干县康山码头开幕,游客们见到了鸬鹚捕鱼的场景,虽然只是一场“表演”,却勾起了许多游子们的乡愁。

余干县地势平坦低洼,湖泊众多,港汊纵横,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在该县,鸬鹚捕鱼一直是当地内河渔民主要的捕鱼方式之一。“现在捕鱼用的鸬鹚,都是从外省买来的,本地鸬鹚非常少了。”瑞洪镇渔民老张说。

余干有6乡镇渔民坚守

“鸬鹚捕鱼的情景在余干县6个乡镇还能看到。目前还有200余户饲养鸬鹚的渔民,少的养了几只,多的20余只。”余干县文化馆馆长徐宏志介绍,但大多数为季节性捕鱼,常年靠鸬鹚捕鱼的渔民实际上不到10户。

徐宏志分析,喂养鸬鹚捕鱼劳动强度大,程序复杂,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传承。加上前些年江河水质恶化,渔业资源日益锐减,无法保证渔民的生产所求,鸬鹚捕鱼文化资源日渐衰减。另外,现代的捕捞手段让传统渔业生产习惯相形见绌,鸬鹚捕鱼无形中成为自然淘汰之列。

如今,在余干县的康山、大塘、山塘、瑞洪、枫港、鹭鸶港等乡镇,还有鸬鹚捕鱼的景象。特别是枫港乡,当地鸬鹚捕鱼的第七代传人付红彬,从事鸬鹚捕鱼的经历时间很长,而且技艺很好。

2010年6月,鄱阳湖鸬鹚捕鱼的习俗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的余干县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让“渔舟唱晚”成鄱阳湖绝唱

拥有信江和鄱阳湖等丰富水域资源的余干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鸬鹚捕鱼文化的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

《余干县志》记载:鸬鹚“啄锐而长。颈能伸缩,喜啄鱼。瑞江一带渔户视作家畜。渔人勒颈取鱼,百不失一。”鸬鹚捕鱼在当地富含文化内涵,至今还有不少和鸬鹚捕鱼习俗有关的谚语、故事、渔歌,在余干渔村传颂不衰。

徐宏志说,近年来,余干县每年举办开港节, 通过挖掘非遗“开港”渔俗特点,以开湖节活动为平台,展示该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渔风渔俗。如今,渔猎文化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的模式正发挥作用。

此外,余干县民间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致力抢救挖掘、整理这一历经千年沧桑濒临绝迹的民间渔业文化,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成果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将鸬鹚捕鱼这一渔猎文化申报为国家级。”徐宏志说,今后,不但让鸬鹚捕鱼成为渔民的生财之道,还要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让这一“渔舟唱晚”的水乡特色习俗成为鄱阳湖的绝唱。

本报记者 徐黎明

  • 上一篇:小区邻居是动物园 动物粪便刺鼻扰民
  • 下一篇:宜春:5万公斤凉薯滞销 市民爱心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