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启红
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依托煤炭资源曾经走过一段辉煌历程。然而,随着煤炭资源采掘殆尽,萍乡也随之步入“矿竭城衰”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长期以来,该市致力跳出资源的“掣肘”,在矢志转型中摸索前进,特别是自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以来,萍乡更是“策马扬鞭”,全市上下围绕转型升级这个“同心圆”,聚焦高质量发展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喜人景象。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自实施转型战略以来,萍乡“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充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寻求“突围”,构筑起多元产业支撑体系。数据显示,2017年萍乡市规模以上煤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6.84%下降到0.46%,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4%。
走进位于芦溪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多维时空科技有限公司,但见产品陈列台上摆放着3D技术打印出来的恐龙骨架、十二生肖兽首、名人半身像,一个个栩栩如生,让人惊叹。这家去年7月引进的3D打印增材制造企业,未来愿景是“建设亚洲最大的3D打印生产基地”,今年5月生产以来,已投放砂型铸造打印机、雕塑打印机等3D打印设备60台(套),订单总量就达500万元。近年来,以传统电瓷产业扬名多年的芦溪县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区平台,已经聚集了九牛汽车、OE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高科技含量的“大块头”企业,挑起了县域经济的新“大梁”。
放眼全市,萍乡转型既保留了主导产业的根基,也输入了新兴产业的“血液”,特别注重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生物农业及绿色食品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绿色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以来,萍乡注重减“黑”增“绿”,一方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抓好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展造绿工程,有效改善了整体生态环境。数据显示,转型期间,萍乡市累计投入减排资金近14亿元,完成减排项目600余个。
针对煤炭、高岭土等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萍乡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每吨煤5元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采煤造成的环境损害治理。同时,累计投入近4亿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8个,生态修复矿区面积达6万余亩。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萍乡还以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创建、通道绿化提升、荒山荒坡绿化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等为抓手,大力推动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61.9%提升到2017年的66.87%。对中心城区各类空地、边角地、公共地实施增绿补绿、见缝插绿,建成区道路绿地达到141.88公顷,绿地面积达到2077.42公顷,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近两年,在萍乡街头巷尾有一个百姓关注的话题,就是海绵城市。市民关注,不只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城乡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15年4月积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来,萍乡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目标,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创建相结合,与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增强。
近年来,萍乡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先后投资近20亿元建成1座大型水库和5座中型水库,完成13个水系连通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140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持续保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先后实施了民生工程“八个全覆盖”、八大民生工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萍乡在城市转型中初步实现了经济健康发展、产业优化升级、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向好、城市品位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萍乡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