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辉
“理论居多,学起来感觉枯燥”“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就忘”……曾经,思想政治课是许多学生背诵理论的“痛苦”回忆,也是广大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难点所在。
如何让高校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近日,记者走进省内部分高校采访发现,情景剧、视频授课、互动教学等全新方式,让思政课变得趣味非凡,学生们纷纷表示“有意思、都爱听、学得会”。
10月11日晚,南昌师范学院室内体育馆,一场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为新生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的2018级新生思政课在这里开讲,3067名新生一起听课。课程一改以往教师授课的方式,由学校青风学堂故事创演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以文艺演出形式呈现。“八子参军”“红军班长马奕夫”“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等一个个红色故事,《青年中国说》《不忘初心》《特殊的考试》等一首首励志歌曲,在表演者们精彩的演绎中,再现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壮烈场景,诠释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昂扬向上的风貌。2018级统计学本科班学生连莹颖告诉记者,她含着泪水看完整场演出,仿佛自己回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谈到这堂特别的思政课,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认为,探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才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惑,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为了上好这堂课,青风学堂故事创演中心的师生们从暑假就开始准备,找故事、编剧本、选演员、忙彩排,精心打磨,反复推敲,只为更好地“入脑入心”。
“让学生深度参与,成为思政课的主角。”这样的理念,已成为我省众多高校丰富课程形式、创新内容载体的共识。去年开始,一款名为“红色记忆”的手机APP在江西理工大学师生中迅速走红,通过APP内的视频、文字、图片等,可了解江西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据这款APP设计团队负责人、该校学生王冠超介绍,在一次“三下乡”活动中,他们去了兴国、瑞金等地,了解了赣南的革命历史,便萌发了利用手机更广传播红色文化的念头,之后便推出了“红色记忆”。该校思政课教师秦秀清认为,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扮演革命先烈,还是搜集整理红色故事,都会获得与课本不一样的体会。
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上好思政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必须肚子里有“货”。纯英文授课、纯英文PPT教案,却不是英语专业课堂,而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讲课的老师名叫吴昊,是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从2016年开始,他着手创建思政双语课堂,经过两年的准备,独自编撰的英文版《毛概》教材和英文课件均已完成。“如何既能使学生学习《毛概》知识,又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我开始探索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吴昊说。
“我们的班导竟然是学校党委书记!”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学一班的学生感到新奇。10月12日,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班级导师受聘仪式上,学校党委书记喻晓社和其他4位班导一道,从学院负责人手中接过班级导师聘书,正式成为新闻学181班的班导。受聘仪式结束之后,喻晓社给学生上了一堂题为《凝聚力量、满怀梦想,向着改革再出发》的思政课,勉励大家立德修身、志存高远、拼搏奋斗、逐梦前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班导制,是南昌大学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班导中,有的是学校职能部门领导,有的是学院院长,有的是教学名师,他们与班级保持经常沟通,对学生起到人生导航、专业领航、心理护航、职业助航的作用,在学生专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等实际问题上更进一步指明方向。
在上饶师范学院,校领导不打招呼到一线课堂听思政课已常态化、制度化;南昌工程学院定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豫章师范学院依托“豫章社彩”定时、定点、定向开展思政育人……
赋予思政教育更丰富的内涵,把思政教育融入师生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践、网络、文化“四个课堂”建设,实现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五维同育”,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这些正在发生的思政课改革和变化,像是高校中流淌着的“源头活水”,潜移默化地滋润着青年学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