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莽莽苍苍的山峦,林深木茂,起伏连绵。山的名字叫磨山,位于瑞昌市高丰镇境内。如今的磨山,安宁静谧,鸟语花香,但79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极其惨烈的一场战斗――武汉会战的重要外围战磨山阻击战在这里打响,3000多名抗日军人埋身此地。79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甚至他们连坟茔都没有留下一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他们的后人,并不知道他们埋身此地;或许,他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后人,但有一个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守护着这些抗日英烈的铮铮忠骨。他的名字叫张绪龙,今年78岁高龄。
张绪龙老人清明上山祭奠英烈
三千忠骨埋磨山
沿着狭窄的山路,踩着湿滑的落叶,拨开茂密的枝丫,艰难地向山上走去。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浅浅的土坑,这是79年前的战壕遗迹。
1938年6月,日军使用化学武器,攻破马当要塞,进入江西,直取武汉。中国方面采取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决定在武汉外围打一场阻击战。瑞昌作为赣北通往武汉的水陆交通要道,确定为武汉会战的防御地带之一,在此布下重兵。
1938年8月24日,瑞昌县城沦陷,中国军队在磨山与日军展开激战。防守磨山的指挥官是名将关麟征。关麟征虽患疟疾,但仍躺在担架上被抬到前线指挥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日军伤亡惨重。战斗持续25昼夜,中国军旗始终飘扬在山头。后来,日军收买了一个汉奸,深夜从一条小沟摸到山上,双方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中国军队寡不敌众,一个团全部壮烈殉国,磨山失守。
磨山一役,日军一个大队被全歼,是其在向武汉进犯途中遭遇的最重大挫折之一,有力地配合了被叶挺将军称之为“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的万家岭大捷战役。而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极其巨大的牺牲,3000多名军人为国捐躯,长眠于此。战后,由于军情紧急,只草草对牺牲的军人进行掩埋,以至于今日,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不为人所知。
五十多年祭英魂
拔除战壕里的杂草,扶正破碎的墓碑,插上一束清明花,张绪龙细心地、虔诚地做着这一切。
磨山阻击战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惨烈的战斗渐渐被人淡忘,但张绪龙的义父却无法忘却。义父亲眼目睹过这场惨烈的战斗,誓言要永远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到山上祭奠。1963年,24岁的张绪龙成为磨山护林员,于是,他就从义父手中接过守墓重任。从此,他一边护林,一边守护着英烈的忠魂。这一坚守,就是半个多世纪。
由于风剥雨蚀,磨山上的战壕、墓碑逐渐破损,有时候大雨过后,还会冲出一些英烈的遗骨,以及弹壳、钢盔等物品。为更好地看护这些遗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绪龙索性搬到了半山腰来住。除了平日时常上山走走,整理一下这些抗战遗迹外,每年清明、七月半、中秋等重要节日,更是要上山祭奠。一束野山花,一壶老烧酒,默默慰英灵,就像祭奠自己的先人一样。
守墓自有后来人
近年来,磨山阻击战的有关史料逐渐得到挖掘,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方式来纪念埋身磨山的三千英魂。清明期间,除了张绪龙老人外,还时不时有当地村民、学生以及抗战史研究爱好者前来祭扫英烈。
村民童前木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师父上山采药时,经常看到地上散落着人骨,师傅总是含泪将这些当年来不及掩埋的抗日壮士的遗骨埋好。村民胡木林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讲,村子对面的山上埋葬了很多中国军人。这些年来,每年清明他都要带着孩子,来祭扫这些无名英烈。
张绪龙老人欣慰地说,自己年纪大了,为英烈守墓可能坚持不了几年了,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接过了这个接力棒,他就放心了。
■记者曹诚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