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荣林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蜿蜒11个省市自治区,万里长江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宽阔又有活力的152公里“黄金水道”。
母亲河滋养着钟灵毓秀的赣鄱大地。在沿江11个省份中,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居前列,生态地位突出:森林覆盖率位居沿江省份第一位,超过全流域平均值20多个百分点;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达1457亿立方米,占长江总水量的15.5%。保一江清水东流,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是江西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把修复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积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新路,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江西“千河归一湖,一湖入长江”的独特生态特性,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省委书记刘奇指出,要坚持以实施“共抓大保护”专项行动为核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进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巩固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让江西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2018年4月,一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在全省展开。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岸线资源保护利用、绿色产业发展等六大领域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用3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充分彰显了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江西担当。
我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长江九江段与“五河两岸一湖”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全范围保护、全流域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全流域生态环境。以“水美、岸美、产业美”为总要求,加快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以实施攻坚行动为抓手,推进生态环境修复落地见效。全面摸排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数量为1298家。梳理各类化工污染问题1225个,完成整治592个;336个固废危废问题、366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204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等完成整治任务均超过90%。关停、拆迁或转产禁养区规模养殖场4985家,完成任务的99.8%。
实行更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去年1月至11月,全省共审批环评文件5300余个,其中省本级审批87个,未发现在全省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鄱阳湖周边岸线1公里范围内审批新布局化工、造纸、冶炼、石化、煤化工等项目。
以“水美、岸美、产业美”为总要求,加快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全面完成国家沿江非法码头整治任务,共拆除74座非法码头85个泊位、规范提升33个码头46个泊位,恢复岸线7529米,完成复绿种植面积65.9万平方米。
地处江西“北大门”的彭泽县,拥有46.5公里沿江黄金岸线。由于历史遗留和非法抢建等因素,小、散、乱的非法码头众多,给沿江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当地政府铁腕治理不留情面,仅用了28天,全面拆除沿江20座非法码头,同时对非法码头旧址进行复绿,还长江母亲河一江清水、一岸翠绿。
我省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在河湖管理、流域生态补偿、城乡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立足“源头严防”,扩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范围,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28.06%;立足“过程严管”,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覆盖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的五级河长、湖长制;立足“后果严惩”,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开展生态文明考核和绿色发展评价,加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力度。
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去年1至10月,全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88.6%,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