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里珍禽候鸟所展现的壮美景象让人向往不已,在鄱阳湖区环境日益好转的今天,这样的景象越来越多见。这离不开许多生态保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近日,记者采访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王小龙,他不畏艰苦,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保护区,成为鄱阳湖生态区美好环境的守护者和宣传者。他说,最快乐的时候,是“看到候鸟自由自在地在湖里嬉戏,没有人去干扰它”。■中国江西网记者焦俊杰/文 王小龙供图
骑行数十万公里守护候鸟
时值冬季,大批候鸟来到鄱阳湖,大量珍禽候鸟和平共处,湖面鹤鸟展翅起舞,天鹅引颈高歌,雁鸭踏波击浪,呈现出一片意趣盎然的壮丽奇观。
这一幕,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站副站长王小龙来说,最为熟悉不过。被人们称为“白鹤使者”的他,候鸟来临的季节,也是他更为忙碌的季节。
王小龙出生于1965年,他18岁时前往部队服役,当过武警战士。1987年,王小龙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来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站工作,成为一名候鸟守护者。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王小龙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了起来,天亮后,他骑着摩托车来到吴城古镇的最高点――一座20多米高的 望塔,用望远镜观察鸟类聚集地,然后,带着干粮到鄱阳湖巡湖。这是王小龙的日常工作,忠实呵护珍禽候鸟,三十余年如一日,不曾变更。
不论刮风下雨,王小龙每天要骑40多公里去观察候鸟,巡查周边环境。来不及赶回保护站时,就在路上吃几口自带的干粮。“经常遇到下雨天气,路途极难骑行,要推着摩托车,步行回保护站。”
30多年来,每次逢年过节,王小龙都是与候鸟共度,每天早出晚归,在湖滩艰难跋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只为给候鸟一个安全的家,同时,也为了掌握鄱阳湖区域水鸟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巡湖时,经常在沼泽地艰难地徒步行走。”王小龙坦言环境十分艰苦,“但是,因为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加上我是个退伍军人,吃苦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
用相机记录候鸟美丽时刻
从事候鸟保护工作以来,王小龙热爱上了摄影,数十年来,王小龙记录下了鄱阳湖保护区所有鸟类的影像。“一开始,是别人让我协助拍一点照片,加上自己喜欢摄影,慢慢钻研。”因此,他还成为一名鄱阳湖美丽生态的宣传者。30多年来,王小龙拍摄的鸟类照片有数万张,其专门用来储存照片的硬盘多达近20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候鸟越冬栖息地,拍摄下来是为了记录最美的那一刻,也是作为资料保存。”
除了自己拍摄,他还帮助许多前往鄱阳湖保护区的摄影爱好者。江西生态摄影家协会荣誉会长叶学龄对王小龙称赞不已,“我20多年来去了保护区100多次,他是一位非常热心和负责任的人,鄱阳湖生态摄影离不开他的帮助和支持。”
“凡跟他到湖里拍鹤的人都能见到鹤,并能拍到大批的鹤群,他知道什么水位什么风向,他知道拍鹤的掩体该挖在哪里,他知道哪里容易找到鹤。”
1月8日,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基博一行来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考察鄱阳湖鸟类。“他们看到的白鹤群近2000只,十分激动。”王小龙介绍,阿基博说江西为鄱阳湖候鸟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这是江西的骄傲。
协助警方打击违法捕鸟行为
在打击违法捕鸟中,亲朋好友怕他得罪人,纷纷劝他少管闲事,但在王小龙看来,丝毫不能允许违法捕鸟行为。王小龙向记者回忆起了一件往事,“1992年的一个晚上,当时我正在巡湖,发现有人偷猎。”他毫不犹豫选择报案。警方赶到后,当场查处17艘船,抓获34名不法分子,收缴了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额雁385只,并由此侦破一起捕杀、供销、贩运一条龙的重大案件。
“后来看到捕杀的鸟类布满整个篮球场,感到很难过。”王小龙告诉记者,随着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偷猎候鸟的行为越来越少,环境也越来越好。
“前几天,在保护区看到了2000多只的白鹤群,这是十分罕见的。”谈及于此,王小龙兴奋不已,“看到候鸟自由自在地在湖里嬉戏,没有人去干扰它,我心里就非常高兴。”
王小龙说,他能全身心投入保护候鸟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2002年,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机关搬迁到省城南昌,职工家属也随机关迁移进城。“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家人有了更好的环境。”对此,王小龙表示有喜悦也有忧愁,“离家更远了,回一趟家变得更难。”
“十天半月才能回一次家,忙的时候一个月难得回一次。”王小龙说,所有的家务事、带孩子都是妻子做,多谢妻子的支持,他对家人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