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思嘉
近年来,随着以“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宗旨的“光盘行动”持续深入推进,我省“舌尖上的浪费”得到一定的遏制。不过,据省粮食行业协会去年底对“餐桌浪费”现象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我省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大米)达3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价值高达6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多难?近日,记者走访省城部分饭店和高校食堂,就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看问题,析原因,听建议,思对策。
高校食堂泔水桶为何常“超载”
1月8日12时许,记者在南昌某高校食堂看到了这一幕。
“今天的米饭太硬了,菜也凉了。我们回寝室点外卖去。”残食台旁,3个女生一边抱怨,一边把只吃了几口的饭菜倒入泔水桶,结伴匆匆离去。
食堂的一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虽然学校食堂日均采购100公斤粮食和150公斤蔬菜,为学生提供十多种主食和三四十种菜肴,但浪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平均每天都有60公斤以上的泔水。当然,这些泔水并不全是学生的剩饭菜,有一小部分是食堂卖不完的,也只能倒掉。
观察中,记者发现该工作人员所言不虚,不到一小时,泔水桶已被“喂饱”。记者发现竟没有一个“光盘”,半数餐盘所余饭菜在一半以上。大三学生小徐直言不讳:“我们明白不能浪费粮食,食堂菜品种类也确实不少,但每份饭菜量太多了,根本吃不完,又不能定量购买。看到各种菜都想打来尝一尝,吃不完的饭菜只能倒了。”
看来,食堂饭菜分量配比不合理是造成食堂泔水桶常年“超载”的一大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大二学生小肖说:“大家心理上觉得处于餐盘底层的饭菜不干净,就算还未吃饱,很多学生也会倒掉底层的饭菜。”
是否每个高校食堂都是如此?1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另一所高校学生食堂,看到大多数学生餐盘中的剩饭剩菜均超过了一半。记者还看到,绝大多数女生的剩饭菜多于男生。大二学生小邓说:“女生受不正确减肥观念影响比较大,往往看到同伴吃完了,自己也赶紧放下筷子。”
残食台工作人员王阿姨告诉记者,食堂3个泔水桶,每餐都能装满,很多时候还会“超载”。“我在这里工作7年了,前些年浪费粮食的情况更严重。这两年学校开展‘光盘行动’后,情况稍有好转。”
饭店“盛宴”为何成“剩宴”
高校食堂泔水桶常年“超载”,饭店的情况又如何?
1月9日19时,记者来到南昌市东湖区某连锁饭店,店内人声鼎沸、食客如流。正在点菜的南昌市民王驰和记者聊了起来:“今天请3个老同学吃饭,我点了8菜1汤,可能点得有点多,但不能让同学觉得我很小气。外出吃饭,点单是最头痛的事情。”在该店观察一个小时,记者发现每桌的剩饭菜基本都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要求打包的客人不到五分之一。餐厅工作人员王小兰告诉记者:“基本上只有一家人出来吃饭才会要求打包,有的客人一听打包盒要收费,就会放弃。”
记者连续几日在南昌市数家饭店了解情况,发现一些商家往往会受利润诱惑助长“浪费粮食”风气。南昌市某土菜馆经理彭女士坦言:“顾客的剩菜很多都是一些配菜。例如一盘水煮肉片,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配菜和调料,可如果不多加点豆芽、干辣椒和香菜,就要多加肉品,否则成品不好看。行业内相同菜品价格相差不大,多放肉片,我们商家就要亏钱。放多了配菜,消费者确实也吃不完。”
呼唤“互联网+”新型点餐方式
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舌尖上的浪费”这一老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节约观念、理性消费、节约经营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有效措施?
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副局长刘福元建议:餐饮行业可引入“互联网+”新技术,在各大饭店推出线上可视点单系统,标明具体分量,让消费者能根据自身需求准确点菜;高校食堂可建立公共食堂用餐人员登记制度,开发“互联网+”订餐系统,采取网上订餐等方式。可行的做法是,食堂提前将次日的菜单信息公布在网上,将每份菜品量化成“全份”和“半份”,用餐者在线上登记预约,食堂提前统计用餐人数和大致数量,根据人数与需求配餐,杜绝盲目下单造成的浪费,实施动态化管理。
省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饭店须大力倡导分餐制的就餐方式。在合餐制条件下,买单人往往有“宁剩勿缺,绝不落吝啬之名”的心理,食客则出于客套或因菜肴不合口味等因素,总要剩下一些食物。如果推广分餐制,不仅有利于卫生用餐,还有助于控制过量饮食和避免食物浪费。
高校食堂已是分餐制,对此,南昌大学的几名学生建议,食堂可根据实用、安全、节约、便捷原则提供合适尺寸的餐具,减少餐具不合理导致的不必要浪费,如将食堂餐盘换成餐碗,加强餐具消毒。同时,提高食堂伙食水平,提供更多适量的可口菜肴。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期待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