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王利保表演撒网。通讯员 江淦泉摄
本报记者 徐黎明
春日的婺源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思口镇漳村漳溪河水面上水汽蒸腾,如梦如幻,数十台照相机和摄像机对准河中挂着红灯笼的渔船,随着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娴熟地撒下渔网,快门声顿时此起彼伏。
这名渔夫叫王利保,今年53岁,皮肤黝黑。他从小在水边长大,早年是一名真正的渔民,收入全部靠在漳溪河捕鱼。如今,他从事的仍然是渔夫工作,不过只撒网不捕鱼,被人们称为“景区模特”。
优美自然景观吸引无数游客
“我8岁就开始跟随父辈学捕鱼了。”说起过去的捕鱼经历,王利保说,那种网撒下去,大鱼小鱼全部网住。早年的漳溪河也因为遍布垃圾,每到夏天臭气熏天,人们绕着走。
2002年,王利保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腰椎断裂,此后6年,他大部分时间卧床。为了治病,王利保花费30多万元,这钱大多是借来的。经过几年的治疗休养,王利保渐渐可以下地走路,但由于落下严重病根,干不了重活,一家人因病致贫。
漳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全村约有千户人家,村后有条宽阔的漳溪河。一边是粉墙黛瓦的古村落,一边是青翠欲滴的水口林,两岸的景致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河上有座著名的板凳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划着船,唱着“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镜头,取景地就在这里。
近年来,漳村实施秀美乡村建设,打造“摄影天堂”,成了“零门票”景观村,还吸引了《欢乐颂》等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漳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的目光。
王利保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渔翁”
为保护一河清水,当地政府对漳溪河实施常年禁渔令。此时的王利保,反而觉得脱贫致富的机会来了。
头脑活络的王利保,利用自己熟识捕鱼的一整套流程,开始让摄影师拍摄自己撒网的画面。由于懂得摆姿势、善构思,王利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划着渔船“打鱼”的场景吸引许多摄影师和游客的目光。
由于腰部落下后遗症,经常病痛发作,上船表演半小时前,王利保必须口服止痛片。“抽旱烟,用葫芦喝酒等动作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最吃力的表演项目当属‘打水漂’,必须扭腰才能完成。”王利保说,看到摄影师和游客拍摄到满意的照片,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王利保一时间成了全国有名的“网红渔翁”,他捕鱼的照片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向他预约付费拍摄的旅游团队多了起来。
王利保的“财路”越走越宽,2018年底成功脱贫。今年1月,村里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为他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工作岗位,专门清理河道垃圾。
“漳村的山水养育了我,还让我有钱挣,我要更加爱惜家乡的旅游资源。”王利保说,船还是那条船,人还是那个人,但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特别是旅游旺季,他接待事先预约的付费摄影团队,每月收入有五六千元。
4月3日,王利保买了两头黄牛,平时放在漳溪河沙洲上,供摄影师和游客拍摄,农忙时耕田。“等有了小牛,就卖掉大牛。”王利保说。
坚持绿色发展 保护一河清水
每年春秋两季,是王利保最忙碌的时候,只撒网不打渔,在家门口“作秀”,收入比以前高得多。然而,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普通游客免费当模特。很多人慕名而来,王利保成为漳村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如此美丽古朴的场景让我眼前一亮。”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杨先生说,小河非常静谧,有了渔船和渔夫,加上原始的捕鱼的方式,趣味性增加了不少。
精明能干的王利保还是个热心肠。工作之余,他义务担任巡河员,打捞游客不慎掉落水里的贵重物品,分文不收。这些年来,他先后从水里救起11人。汛期,板凳桥被水冲倒,对岸王村有8名学生要到漳村上学,王利保义务担任渡工,每天往返两次,接送孩子上下学。
王利保从传统渔夫转型为“景区模特”并脱贫致富,演绎着江西人坚持绿色发展的新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