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余讯 (记者张晨 通讯员吴红忠、倪菁)“今年5月,我们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在理事会成员的示范带动下,短短一个月,就拆除土砖房、危房6000多平方米,‘理’出了农村新面貌。”日前,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辉江村党支部书记何红辉说,现在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村民理事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乡村治理,谁来治、如何治?近年来,渝水区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走乡村善治之路,农村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自从可以积分兑物后,大家主动干、争着干、比着干,村里的风气变得更好了。”在仙来办廖家管理处晓康驿站,刚用积分兑换了两袋洗衣粉的贫困户阮顺茂高兴地说。该区以“晓康驿站”为载体,以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激发大家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该区乡村治理模式的一次创新。该区以村民自治为根本,让广大群众成为自我管理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化解乡村矛盾,推进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同时,该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该区还发挥党员和新乡贤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影响带动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治理。
“我觉得胡建华上‘光荣榜’当之无愧,作为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你再看看这位,经常以儿子身体不好无法工作为由,不配合村委会工作,存在‘等、靠、要’思想,是要‘警示’一下。”在良山镇下保村第二季度“光荣榜”“警示榜”前,围观的村民议论纷纷。该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作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乡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全区17个乡镇(办)182个行政村(管理处)持续开展“光荣榜”“警示榜”评议文明实践活动,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警示身边的落后分子,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开展乡风评议,整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平稳有序推动移风易俗、绿色惠民殡葬改革。今年4月,该区在良山镇下保村为46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倡导婚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同时,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规范引导村民遵守传统文化习俗、家风家训,展现时代新风。自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共评选出中国好人19人、江西好人31人、新余好人126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