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徐昌昊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恪守发展为民导向,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其中2018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0%,越织越密的民生幸福网,增强了4600万赣鄱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
幼有所育,破解孤弃儿童养育难题
九江市儿童福利院康复特教楼内,音乐、手工、3D互动等20多个功能室在楼道两侧延伸开去。在康复训练室里,护理员经常把1岁多的柴立梅抱在怀里,用一个小刷子轻柔快速地碰触孩子的口唇周围。“这是通过外部刺激,训练她的吞咽功能。”护理员解释说,这个孩子在训练之前只能吃奶,通过训练,现在已经能吃一碗辅食了。
近年来,在机构养育儿童总量下降、残障儿童比例上升、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如何破解孤弃儿童养育难题?2018年,我省印发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本着“原地出资、异地代养”原则,在设区市一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为孤弃儿童生活和康复创造条件。以九江市为例,该市儿童福利院现有159个孩子,残疾比例达90%,其中就包括近两年陆续从九江各县区移送而来的26个孩子。“县区福利院缺少康复条件,致使一些孩子肌肉萎缩,在这里,我们能集中资源和力量,针对每个孩子设计康复方案,目前效果很明显。”该院院长黄纪铭说。
2018年以来,我省省级已安排3324万元对南昌、九江、赣州、萍乡等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或新建。如今,我省大多数县(市、区)的孤弃儿童已经入住“新家”,原有县级福利机构也已投入服务于辖区困境儿童的职能中去。
老有所养,养老服务量质齐升
7月28日,江西省养老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建成启用,这标志着我省省级层面首个大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使用。该项目一期建设床位1100张,整个项目能为正常、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专业化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整体跃升。仅2018年,我省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部省两级福彩公益金4.5亿元,支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580余个;规范公建民营行为,26家养老院纳入国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
如今,在城镇,我省正深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正稳步试点推广;在乡村,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涌现出新余市“农村颐养之家”、高安市“幸福食堂”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南昌市东湖区和赣州市大余县,两地探索创新出“时间银行”志愿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让爱心循环,受到省内外群众广泛点赞。
今年,我省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1年,新增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20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200个,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7800个,届时将覆盖全省70%的农村社区。
弱有所扶,小康路上不落弱势群体
2017年,我省统筹兼顾,在全国率先推进城镇脱贫解困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大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力度的意见》。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均出台实施意见。今年以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落实基本生活提标提补,将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64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410元;将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35元。在专项救助方面,今年上半年,我省已帮助1237个零就业城镇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资助31.26万名城镇贫困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资助9.27万名城镇贫困群众缴纳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物保障14.1万户城镇贫困家庭基本住房。全省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初见成效。
精准帮扶和救助离不开精准识别。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不断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其中,吉安市民政局运用大数据“一站式”核对平台助推兜底保障精准化,被评为民政部2018年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之一。与此同时,我省扎实做好残疾人关爱服务,全省残疾人“两项补贴”(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人数从2015年起逐年增加。2018年,全省发放人数达86.6万人,城镇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60元和70元,52万贫困残疾人享受城乡低保,65.1万人享受医疗救助,9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