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郑荣林 通讯员吴德强)把“工厂”建到村里头,把工作送到家门口,走进玉山县的各个村庄,一个个扶贫车间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又破解了村集体收入少的困局,实现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群众脱贫,关键在就业。玉山县根据乡村留守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增收技能少、空闲时间多的实际,把扶贫车间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及时谋划,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扶贫车间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该县已建成扶贫车间(作坊)216个,在建128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南山乡是该县较早推广扶贫车间的乡镇之一,该乡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新建1500多平方米扶贫车间,吸引了众多在外创业人士回乡领办扶贫车间。如今,从王坊村的雨具制品到港口村的箱包帐篷,从大葛村的药材基地到王石村的香菇棚,从政府投资到民间合伙,伴随着脱贫攻坚步伐加快,一个个扶贫车间应运而生,并探索出“三式”(厂房式、作坊式、基地式)、“四建”(政府建、企业建、外商建、政府企业联建)的扶贫车间发展模式。
“对不同的乡村、不同的产业采用不同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可以灵活安排农民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玉山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用工需求高的扶贫产业,该县通过提供集约式厂房,以集体资产出租的方式承包给当地的创业能人。对技术含量较低、易操作的扶贫产业则由扶贫车间提供工具和原料,让贫困户在家做工,成品回收,按件计酬。对季节性强、劳动时间不固定的扶贫产业则由扶贫车间进行派工,按出工时间计酬。灵活的增收方式,让农民群众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扶贫车间,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如今玉山的扶贫车间已不限于生产加工车间,还包括种植车间、养殖车间等多种形式,拓展到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个行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通过推广扶贫车间发展战略,玉山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山场、林地、土地及人口红利,逐步形成了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健康快速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