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玲 胡世鹏 本报记者 练 炼
夏日时节,记者来到充满活力的九江市柴桑区,只见7条市政道路建设正在稳步推进,15公里的主干道外立面改造项目已完成,6条城区主干道弱电下地工程正如火如荼实施,新建成的34个停车场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许多市民感叹,城市变样了,功能更优、环境更美、品位更高了。
近年来,柴桑区围绕城市功能品质“一年有提升,两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的总体目标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治顽疾,完善功能补短板,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规划引领,精心谋篇布局城市建设
日前,柴桑区与香港铜锣湾集团签订了城市综合体项目合作协议,拟建包括大型城市综合体、商业步行街、特色街区等高端商业地产项目。与此同时,区投资集团已整合成立,扩容的公司将全力助推城市建设。而这些仅是该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小部分。
近年来,该区明确城市总体景观结构和特色景观风貌,结合“三城同创”,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制定了《九江市柴桑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围绕治脏、治乱、治堵、功能修补、生态修复、特色彰显、亮化美化、治理创新等八大行动,明确了相关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按计划列出了时间表,挂图作战,科学、有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据了解,该区拟建项目50个,投资规模达37.8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2.24亿元。同时,总结经验做法,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治理向日常监管转变,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
制定考核细则,强化督察考核。该区还制定工作推进计划,细化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每项工作权责明晰、落地落实,坚决制止推诿扯皮行为。对于工作进展较慢、考核评价靠后的,定期通报、适时约谈。
城建项目,既修“面子”更做“里子”
夏天的傍晚,邀上三五好友,或沿沙河漫步,或信步小公园,路旁参天大树,脚边兰花绿草,习习凉风,清新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沙河上下游时常看见漂浮的垃圾,街边生活垃圾成堆,路边灰尘扑面,让人避之不及。
短短几年,柴桑区的变化让人瞩目。这与该区启动的城建项目息息相关,建筑外立面改造、城区主干道“白改黑”、主干道弱电下地、“一河两岸”提升改造等十余个重点城建项目,让城区有了“移步成景、步移换景”的城市新貌。
据了解,该区约15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外立面改造工程已竣工;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已改造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全长约11公里;6条城区主干道弱电下地工程已完成80%;建成了城区9号路及沙河路南延伸线,推进沙河南组团“一横两纵”7条市政道路建设,进一步打通了城市“血管”;已投资7100万元改造道路13.6公里、管网20.6公里,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新建的区人民医院新院预计10月投入使用。
该区还十分注重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启动柳林路、甘泉路等12条边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同步推进“智能安防小区”改造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已新增、改造公共厕所8座,年内将新建、改造城区公厕23座。
突出特色,“人城合一”共享城市发展
干净卫生、街景亮丽,社区完善、文明和谐……这些新气象让“年轻”的柴桑区面貌一新。
“来社区办业务,不分窗口,不分项目,办理时间快。”近日,来沙河开发区庐北社区办事的市民柯美英,深刻体会到了社区的变化。近几年,该区不断推动“放管服”改革,创新审批模式,推动社区服务科学化、标准化、便捷化建设,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社区和相关单位之间联系沟通和数据共享,实现“建成一张网,办成所有事”,真正打造了服务居民零距离、干群关系“一家亲”的新型城市社区。同时,高标准、规范化打造精品社区,目前已有2个社区的文化综合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探索“大数据+养老”智慧模式,加快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