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荣德 张 俊 本报记者 唐 燕
8月8日,在赣州海创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对今年初引进的新设备进行例行检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依靠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具有较大优势。
在大余,越来越多企业像海创钨业一样,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曾经,由于工业经济“一矿独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大余曾一度陷入“钨竭城衰”的困境与迷茫。面对工业转型的阵痛,大余审时度势,推进工业领域创新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工业发展浴火重生、走出困境,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由低端向全产业链最高端“三大转变”,呈现出资源、创新、速度、质量、效益全面升级的蓬勃发展态势。
以园区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走进大余县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已经打包装箱的富硒饼干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入驻位于新安工业小区的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后,该公司摆脱了原有厂区狭窄等困境,自主开发新产品,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要素聚集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催化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载体。该县坚持“亩产论英雄”“亩税论英雄”,深入实施“满园满能满地工程”,形成了新世纪、新华、新城、新安一园四区格局,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由2014年的3100余亩增加到1.3万余亩。2018年4月,该县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好的示范县(市、区)。
该县积极探索“大数据+招商”模式,大力开展委托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聚焦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工业大项目快速密集落地,已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34个,新引进6家上市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方位精准帮扶企业,近三年累计为企业减负约13亿元。创新“实体贷”和“矿保贷”、中小企业转贷资金等十大金融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大余县把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第一动能,相继出台科技兴企、人才新政等系列政策,解决企业研发难、技改难、引才难等“痛点”。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2018年,该县科技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撬动企业投入科研资金2.8亿元。
利好不断释放,创新成为共识。目前,大余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企业自建研发机构32家,2018年专利申请640余件、授权470余件,新增各类企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利申报和授权均呈爆发式增长。该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省专利进步十强县”“全省专利工作十强县”,正在冲刺创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全产业链推进绿色转型
在江西翔鹭钨业有限公司硬质合金生产车间,低压烧结炉、高精度开钩机等一批先进机械设备正在高速运转。翔鹭公司生产的刀钻等高端产品,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石油钻井等领域,补齐了大余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该县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大气魄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首位产业发展。依托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坚持扩大开放、招大引强,引进并重点扶持建设了翔鹭钨业、云锂新材料、盛源新材料等重点大项目,培育了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项目,推动首位产业向钨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通过延链、强链、补链,该县成功打造了从钨采掘、精矿加工、钨粉、硬质合金等到钨渣综合利用的完整钨产业链。目前,全县首位产业集群有企业80多家,今年上半年首位产业实现总产值32.27亿元。同时,建成了资源循环集约利用平台,培育壮大了16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每年消化矿物废渣逾10万吨。此外,积极实施了西华山尾矿库治理、工业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安全工程,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