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百姓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时间:2019-08-21

开栏的话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是赣鄱大地沧桑巨变、赣鄱儿女风采绽放的光辉岁月。民生,是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初心,为百姓谋幸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省始终把民生事业的谋划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舍得投入,给足政策,持续发力,并取得丰硕成果。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养老、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如今,江西人的饮食已从“吃饱肚子”发展到“吃出健康”,衣着从“灰黑蓝”到“个性化”,居住条件从“狭旧蜗居”到“舒适安居”……

为全方位呈现江西70年来民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感恩之心、昂扬的斗志,齐心协力,奋力开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新征程,更好地发展我省民生事业,即日起本报推出“红土地上看变化 百姓眼中的70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市民在南昌一家超市选购水果。本报记者 朱 华摄

本报记者 朱 华 宋思嘉

8月16日8时许,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翠苑路农贸市场人气十足,各种肉菜商品琳琅满目。在猪肉摊前,市民胡细英接过摊主递过来的排骨,顺便又预订了100个土鸡蛋。摊主龚淑红笑着说:“现在大家买菜都讲究绿色、营养,很多人想买土鸡蛋,于是我就托乡下亲戚定期收购。”

几乎同一时间,在位于洪都大桥桥头的南昌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市民赵先生开着车从西湖区建设路来到这里买海鲜,一会工夫就拎着一袋袋海鲜满载而归。他告诉记者:“我每周都要来这里逛逛,上午买中午吃,新鲜!”

民以食为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农副产品得凭票供应。如何让全家人吃饱吃好,曾经是困扰老百姓的大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粮票、肉票等逐渐淡出居民家中,成为收藏家眼中的宝贝。而随着各地“菜篮子工程”的推进,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的农副产品供应日益充足,江西人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吃得好”“吃得精”“吃得健康”逐渐成为大众的共同追求。

“小时候家里平时基本就是萝卜、青菜、豆腐,一个月才能吃到一次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油腻的大荤反而越吃越少了。”南昌市民钱艳萍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大鱼大肉早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水产、野菜、菌菇乃至各种进口食品都成了百姓菜篮子和冰箱里的常客,江西人的餐桌上更加色彩丰富、百花齐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本地市场上农产品供应种类繁多,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网上选购生鲜食品开始被大众所接受,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天南海北的美食都能通过物流网络送到家门口。“14元多一公斤的再生稻米,40多元一公斤的有机芦笋,我们原来担心价格太高消费者不能接受,没想到上架后根本不愁卖。”经营生鲜食品配送的江南云商负责人许敏说,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有机、无公害等高品质农副产品销量已占到该公司网络总销量的三成以上。

在家里的餐桌上丰富多彩的同时,餐饮业上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在外饮食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南昌市餐饮协会会长涂立波是位赣菜老师傅,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昌上档次的餐饮店只有东方红餐厅、北味时鲜楼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如今在南昌,可以轻松吃到川菜、粤菜、东北菜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层出不穷的网红餐饮品牌以及遍布全城的外卖小哥,让他感慨万千。“以前,只有远方来了贵客大家才会去馆子店,连婚宴都习惯在自家办。现在,出门聚餐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通的生活方式。”

江西人餐桌上的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粮食产量2190.7万吨,比1949年增长4.7倍;水果总产量470.2万吨,增长451倍;肉类总产量325.7万吨,增长39.2倍;水产品总产量255.9万吨,增长106.5倍。70年来,江西从单一主粮种植模式,到种养结构极大丰富,再到当下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近年来,我省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婺源绿茶、崇仁麻鸡、庐山云雾茶等一大批区域特色品牌,让江西人的食品越来越“绿”。

小小一方餐桌上,既有老百姓的幸福味道,更有赣鄱田野上遍地金黄的精彩故事。

  • 上一篇:智慧社区筑起安全防护网
  • 下一篇:晴热高温继续盘踞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