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最近,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好评如潮。电影中那个天生顽劣,却又渴望得到周围人肯定的少年,最终在父母大爱的感召之下找到自我、再成就自我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被认可的少年,误解中倔强成长,多么励志的画面。然而反观现实,许多孩子因为不被理解,做出令人痛心的事,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担忧。
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室建设,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数据库……近年来,江西各地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少年强则国强,在保障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如何呵护他们的心灵健康,值得探索和研究。
近日,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在向家长科普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本报记者 涂星星摄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杨 莹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杨 莹 实习生 邹俊其
孩子心理也会生病
(画面一)“这里是社工部吗,能帮帮我吗,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今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一名泪流满面的母亲来到社工部求助。2018年11月,南昌13岁女孩小玲(化名)被诊断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她经历了脱发、面部水肿、口腔溃烂、针刺痛等折磨,她说:“妈,我真的很痛苦,死了说不定没这么痛。”
罗英(江西省儿童医院社工部副主任):患病孩子的心理脆弱而敏感,我在争取到小玲的信任后,介绍了另外一名同样曾患白血病、如今已经治愈的姐姐小菲(化名)和她认识,让她们彼此分享治疗经验,互相鼓励。经过五次面谈和多次线上沟通,小玲终于摆脱了心理困境,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做社工工作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患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心理容易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被患者家属所忽略。我们关注孩子们身体上的痛苦,更要时刻注意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耐心地陪伴他们、引导他们,给患者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画面二)“您好,这里是江西‘幸福星’家庭关爱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5月23日晚,接线员万磊接到一名高一女生小雨(化名)打来的电话。“班上的同学都跟我作对,老师也用异样的目光看我,明天上学我会经过一条河,到时候我就跳河自尽一了百了。”小雨说。
万磊(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志愿者):青春期是个体快速发展和身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旦在学习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碰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和行为。了解小雨的情况后,我立刻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等她心情缓和些,我再将交流内容转向其他积极性话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小雨的心理危机期逐渐过去,她答应我会好好上学,不再有轻生念头。
潘霞(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做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有三年多了,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个求助电话。我们发现,那些因生活、情感等因素想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如果能做到早干预、早疏导,也不至于想放弃自己。如果您有求助需求,可以随时拨打400-1811-525,我们24小时为您服务。
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化
主持人:如今,心理疾病正侵蚀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孩子心理为何会生病,我们又该如何识别?
黄盛菊(南昌三中高新校区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据调查,我国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5%左右,初中生占20%左右,高中生约为25%。当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和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较缺乏,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等等。
舒曼(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心理危机的识别归纳起来有“六变三托”:“六变”指的是近期性情、行为、学业、身体、人际、语言发生巨大改变,“三托”指的是开始托人、托事、托物,这些都是心理危机发生的预兆。当然,危机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是不良的心理素质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主持人:《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报告显示,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是否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黄盛菊: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虚拟的快乐和现实的残酷带来的落差,更易激发他们内心的矛盾。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很有可能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比较、网络欺凌和被遗忘的世界中迷失,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扶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与其说花费过多的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不如说不良情绪会反过来让未成年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因为当他们失去了和外界交往的兴趣,害怕与人相处,就只能借助虚拟网络逃避现实,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画面三)7月3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讲座在南昌市叠山路幼儿园开展,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家长们听得津津有味;8月14日,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何静丽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已经有100余人来到中心接受咨询和辅导。”有了家庭和社会的助力,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将变得更加开阔。
钟霞(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生):在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体格发育上。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希望父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向孩子表达爱,善于鼓励和表扬孩子,提供宽松有序的家庭生活,这对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育很有帮助。
何静丽(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目前配有4名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和一支5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我们创造的“成长1+1”辅导模式,提倡“关系先于教育”的理念,除了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家长也必须参加团体沙龙。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画外音)今年7月,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之一,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守护其身心健康。为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江西各地都在行动。
卢小娟(新余市委宣传部未成科科长):目前,新余市直16所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61名老师取得了国家专业机构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2018年,新余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开展教育讲座24场;开展未成年人及家长心理咨询服务115人次;开展心理热线服务53人次;一对一帮助并跟踪服务涉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2人。
何静丽:首先,每年5月是南昌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通过集中宣传,动员家长和教师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坚持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的评估,目前南昌市已有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78所、示范校9所,全市中小学校都已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室和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第三,2015年起,每年10月,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会使用云技术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筛查出工作的对象,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当然,目前中小学校还存在心理辅导室发挥作用有待提升、专职心理教师数量有限等问题,未来我们将加大力度解决。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扫描二维码、登录中国江西网或下载江西新闻客户端,即可在网上和手机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视频。
摄影、摄像:
本报记者 杨 莹 涂星星 田 野
实习生 邹俊其 谢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