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对“垃圾山”的垃圾进行筛分。本报记者 洪怀峰摄
南昌进贤县民和镇的麻山路南侧,有一座27年历史的“垃圾山”,当地居民习惯称之为高宗岭“垃圾山”。这座“垃圾山”占地52余亩,最高处达10米,有30多万吨,常年散发难闻的臭味。
多年来,周边的胡村、高宗岭村等地居民,天天盼着这座“垃圾山”搬迁改造。或许因为愿望太强烈,当工程车6月出现在“垃圾山”的时候,村民又不敢相信了―――“太快了吧!真要搬了?”“‘垃圾山’底下一口发臭的污水塘也会治理吗?”“垃圾要运到哪里去?”
8月20日,本报记者来到高宗岭“垃圾山”施工现场,采访“垃圾山”治理的业主方与施工方,他们对周边居民疑问进行了解答。
治标治本
预计明年6月完工
8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挖掘机正在作业,把高高的“垃圾山”推平,同时多台分选垃圾的机器也在作业。
“高宗岭垃圾堆放场原本是偏远山区,启用于1992年,主要用于县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后来居住的人多了,垃圾堆放场在2016年1月起停止使用,堆放场占地面积约52亩,场地内垃圾最大堆填深度约10米,最小堆填深度约2米。”负责“垃圾山”治理项目的进贤县城镇管理局涂中平向记者介绍, “垃圾山”离最近住宅楼仅百余米,周边有数所学校和幼儿园,大部分区域未见覆盖土,加之倾倒的污泥和死畜,对环境造成污染。垃圾场西北侧有一个长约50米,宽约35米的水塘,由于降水及垃圾场内的废液而散发大量恶臭味,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涂中平告诉记者,对“垃圾山”进行综合治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垃圾山”不搬走,留在原地,用薄膜覆盖,防止味道扩散;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彻底搬走。涂中平告诉记者,前一种方法成本低,但是治标不治本,后一种方法成本高,可以标本兼治。
“考虑到垃圾容易滋生蚊蝇、产生恶臭,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开展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把‘垃圾山’搬走,同时进行土壤修复,标本兼治的方法。”涂中平向记者介绍,去年进贤县城镇管理局启动了高宗岭垃圾堆放场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经过招标、环评等流程,6月19日开工,预计明年6月18日完工。
“愚公移山”
每天搬走约1200吨垃圾
“垃圾山”怎么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工程车正在施工,“垃圾山”被打开缺口,进行过筛处理的垃圾在现场分类存放。
治理项目的施工方负责人艾洪涛向记者介绍,经过勘查与测量,发现堆放在此的垃圾约有36万吨,因此根据一年的工期,每天必须搬走约1200吨垃圾,这是现代的“愚公移山”。
艾洪涛告诉记者,“垃圾山”的垃圾都有去处,按建筑垃圾、腐殖土和轻质物三类,通过机器现场分选,建筑垃圾可以按其固有性质,进行合理的资源使用,腐殖土在检测指标达标的情况下可作为林地用土、绿化用土、垃圾填埋场的覆盖用土,轻质物由于热值非常高,将被送到泉岭生活垃圾发电厂作为燃烧原料,彻底做到资源化整合、资源化利用。另外,对于不能利用的有害垃圾,将送达专业机构处理。
那当地老百姓担忧的“垃圾山”下一口臭水塘又怎么处理?艾洪涛告诉记者,这口臭水塘里面的水主要是垃圾山上的垃圾渗滤液,因此散发臭味。
“我们将把臭水塘的污泥全部清掉,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行进行处理。”艾洪涛告诉记者,高宗岭垃圾堆放场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包含对这口水塘的治理。
修复土壤
还老百姓绿水青山
涂中平向记者介绍,搬走垃圾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生态修复,还老百姓绿水青山。
“老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涂中平告诉记者,3月5日,进贤县印发了《进贤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暨深入推进“美丽南昌・魅力进贤・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高宗岭“垃圾山”的治理就是提升进贤的城市品质,改善老百姓的人居环境。
涂中平告诉记者,“垃圾山”将通过清除固体垃圾、净化污染水体、覆土种植植被等措施,在高宗岭重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相信随着高宗岭环境的改善,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价值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短论
为搬走“垃圾山”行动点赞
“搬走‘垃圾山’,还百姓绿水青山”!进贤县对民和镇一个村庄边一座存在27年、高达10米、约有30多万吨的“垃圾山”进行处置。从中可以读出,县里办的这件好事,最高兴的是居住在“垃圾山”附近的村民,此时他们的心里的确是获得满满,幸福满满,安全满满。 这场搬“山”行动虽然来得迟了些,但我们还是要为进贤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付出的努力和行动点赞。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看到,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既有通过治理,把昔日的渣山变为花果山的典范,也有依靠科技创新化污和变废为宝的典型,他们为美丽赣鄱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勤作为,勇担当。但也应当看到,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对待生态环保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仍有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慢作为甚至不作为的现象。因此,地方和部门应当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基层查找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一任一任地持续抓下去,抓出成效。
本报记者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