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一位环保达人的“垃圾分类经”

时间:2019-08-28

为更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城市垃圾分类的工作,而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并不多见。

8月17日,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外发布消息:决定在全省14个县(市、区)试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此举走在了全国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的前列。

近日,新法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开展试点的赣州市崇义县,有一位名叫王祥有的果农,他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践行“爱护环境,守护家乡青山绿水”,并向村民倡导垃圾分类,多年来从未间断。他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并积极推广,为崇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作出表率,先后被评为2018年12月“江西好人”、“中国好人”、“2019江西最美环保人”。

◎文/图 新法制报记者付睿

王祥有在家分类垃圾

垃圾分类 他坚持了16年

8月23日,处暑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炎热天气即将过去。

傍晚时分,漫步在赣州市崇义县街头,中营路口的大屏幕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歌曲,贵竹城小区居民王女士把一天的生活垃圾用环保袋装好,分别投进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内。

这样的场景在与崇义县城相距30余公里的铅厂镇义安村同样能看到。24日清晨,当记者来到铅厂镇义安村时,看到该村路面整洁,每家每户门口摆放的垃圾分类桶也成了一个特色。

“随处摆放着垃圾分类桶,还有不少宣传标语引导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村民王明说,“村里每天都会安排专人分类收集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村民环境意识逐渐提升。”

提起垃圾分类,很多村民说,其实在村里,早就有类似的做法,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人――王祥有。

24日上午10时许,铅厂镇义安村村部球场上,记者看到有一个村民正趁着一群老人儿童在树下乘凉休息的间隙向他们传授垃圾分类知识。

他就是村民所说的王祥有,57岁,是名地地道道的果农。因16年前就开始坚持将垃圾分类处理至今,王祥有成为当地的名人。

提起垃圾分类处理的初衷,王祥有打开了话匣子。

“在我小时候,山上古树参天,有摘不完的野果;河水清澈见底,有捞不完的鱼虾。大家都可以到河里洗菜挑水喝。那时候,河水是甜的,连空气也是甜的。”王祥有说,可是,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也越来越多。

采访中不少村民向记者坦言,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以前义安村也是如此。

“死鸡死鸭随意丢在义安河里,散发出来的气味让人作呕。生活水平是提升了,但环境这么差怎么能行?当时,我也抱怨过、也发过不少牢骚,但是我发现,一味地抱怨,垃圾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一味地发牢骚,环境也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差。”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2003年,王祥有下定决心从自己做起,并与家人“约法三章”:一、自己不乱扔垃圾,也不要乱倒垃圾;二、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三、自己先做好示范,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来搞垃圾分类。

这一坚持,就是16年。

“两袋两桶”减少70%左右垃圾

8月17日,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消息,在全省14个县(市、区)试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决定,其中就包括赣州市崇义县。在2020年底前,试点县(市、区)要探索并基本建成符合农村实际、简便易行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处理的管理政策和运行体系,形成可操作、可借鉴、能推广的长期操作模式。

其实,经过多年摸索,王祥有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科学又简单易行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两个袋子、两个桶”。

“两个袋子”是用一个大塑料袋把那些可以回收的废铜烂铁、塑料瓶、废旧纸张装起来,积存到一定的量,进行废品回收;把那些废电池、农药瓶和废弃灯泡等有害垃圾用一个小塑料袋装起来,进县城办事时丢进有害垃圾桶里。

“两个桶”是将那些会腐烂的垃圾(如菜根、菜叶、瓜皮烂果等)装满一个桶,倒入果园或菜地填埋施肥;另一个桶装那些不能回收又不能沤肥的垃圾(玻璃瓶、牛奶盒、塑料袋、烂鞋、烂袜子等)倒入公共垃圾桶。

崇义县铅厂镇副镇长、义安村党支部书记曾宪锦认为,这种从源头上分类处理垃圾的方法,既干净卫生,又可减少70%左右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特别适合在农村地区普及推广。

2015年前驱车17公里倒垃圾

“网购的包裹,要把胶纸撕下来,丢进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再把小铁钉取下来,放进可回收垃圾袋里,然后把纸壳收集起来等待回收。”有人看到这样的做法问王祥有,花时间精力去撕胶纸,取下的铁钉又能卖多少钱?

“如果把那些胶纸铁钉都填埋到土里,要多长时间分解?那些土壤要多长时间才能复原呢?这笔账又怎么算呢?”王祥有反问道。

据介绍,2015年前,义安村没有投放公共垃圾桶,那么这些不能回收又不能沤肥的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又怎么处理呢?

“我们每天去脐橙园干活时都要经过一处垃圾中转站。”王祥有的妻子邓小红告诉记者说。于是,王祥有便用摩托车顺道搭载那些垃圾拉到这处离家17公里的镇垃圾中转站。

“那时候,我们经常满车行囊,车头上挂着两个装满饭菜的保温桶,车尾还绑着一大塑料袋的垃圾。”王祥有回想起往事,露出尴尬的笑容,“有时候路上遇见熟人,想到车后绑着的垃圾都不好意思停下来打招呼。”

记者了解到,王祥有家里在一间储藏间,位于西南方的角落是专门用来暂时存放有害垃圾的。“我有点想不通,既然是有害垃圾为何不早早丢掉,还专门找一个房间来放?”邓小红最初不能理解,觉得他是瞎操心,“给垃圾分类这么折腾,何必呢?”

后来看到丈夫长期坚持垃圾分类,乡亲们纷纷赞叹,邓小红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主动和丈夫一起做好垃圾分类,还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参与。

不管是分垃圾还是丢垃圾,垃圾处置都不要嫌麻烦。这也是王祥有最大的体会。

“养成习惯,就像刷牙洗脸一样简单”

“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像刷牙洗脸一样简单自然。”王祥有说,“现在我们家里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难的是要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类,这方面我要再下些功夫,做更多的工作。”

为此王祥有编写了垃圾分类倡议书,发给全村各家各户,还利用各种场合分享垃圾分类的经验。在全县乡风文明大讲坛上发表演讲,他呼吁大家一起搞垃圾分类;在全县妇联干部培训班上讲课,他也会分享垃圾分类的经验;在全镇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推进会上,他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他的微信群也成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舞台……

社会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可行吗?对此,曾宪锦说:“对农民来说,光讲分类政策,不如王祥有用身体力行做示范,直接到居民点去讲解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来得实在。”

在王祥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当中来。大家都说,村庄变整洁了,河水也清澈了,街道、路边、广场、河道也很少看到垃圾。

村民胡水根告诉新法制报记者,每天生活在没有垃圾的环境里,心情都舒畅了几分。

有这样感触的村民在当地还有不少,他们告诉记者,自从坚持垃圾分类后,大家都养成了讲卫生、环保节约的好习惯。

现在,王祥有除了坚持搞好垃圾分类,还在积极探索和倡导绿色生活,“使用手绢,尽量少用纸巾;购物都用布袋和竹篮,尽量少用塑料袋;外出自带水壶,尽量不买包装饮料;外出用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并且尽量减少外出用餐的次数”。

王祥有坚持16年的实践,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试点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其珍贵。

据悉,王祥有和他的家庭因此受到了不少表彰,2016年被评为“赣州市绿色家庭”;2018年被评为“江西省最美家庭”,他个人被评为“中国好人”。今年上半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个人被评为“江西最美环保人”。

  • 上一篇:南昌舞园艺术培训学校无证办学 被责令限期整改
  • 下一篇:南昌百果园一门店:隔夜西瓜做外卖 店内消毒走形式